(8月21日,第九次中日韩外长会在北京举行。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主持会议,韩国外长康京和、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出席。摄影/本刊记者 韩海丹)
中日韩如何走向“融合发展”
文/张建平、郭家琳
发于第914期《中国新闻周刊》
时隔三年,在逆全球化现象抬头、日韩经贸摩擦的现况背景下,以缓和当前贸易领域的矛盾问题、寻求三国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中日韩外长会议于8月21日在中国北京古水北镇召开。
尽管三国在外交、政治、历史等方面存在诸多争议问题,但三个国家在共同发展韩中日自由贸易协定(FTA)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方面达成多项共识。此外,会议还通过了“中日韩+X”合作概念文件,为挖掘“一带一路”倡议下多国市场的发展潜力、推进东亚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积极规划。
中日韩融合发展乃必然趋势
此次会议上,三方表示要发挥各自优势,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等新兴科技领域将是未来合作的重要方向。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且具有极大的市场,日本在高科技和高新技术领域有较强的优势,而韩国作为新兴的发达国家有着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经验,中日韩三国之间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各产业发展程度等差异使其产生较强的市场互补性和较大的产业合作机会。
2018年的数据显示,三个国家的经济总量超过欧盟,直逼北美自贸区,中国是日韩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日韩分别是中国第二和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和第二大投资来源国。作为全球重要的三个经济体,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比如在农业方面,产业较为发达的中国目前将其生产的农产品大量出口销往韩国、日本。中国也鼓励日本和韩国的资本投资到中国农业,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培育的优良品种引入中国,深化农业的产业发展。
这种合作互补的发展模式不仅推动了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使三方共同受益,以中日韩为核心形成的东亚生产网络还对全球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发挥出其在东北亚、东亚乃至亚洲中区域合作的中流砥柱作用。在全球价值链上,中日韩三国汽车、机械、电子等制造业领域的分工协作十分紧密,不断深化的合作关系将为整个东亚带来更多创新成果与共赢收益,弥补亚洲地区科技创新方面的投资缺口。此外,金融、旅游、航空、电信等服务业也成为中日韩经贸合作的新领域。目前,中国在上述领域已经加大了在日韩的投资。
近几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现象日益凸显,在2018年美国对其盟国加收高额钢铝制品关税时,欧盟、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均被暂时豁免增收关税,唯独日本没有获得该项关税豁免权,这也迫使日本将经贸合作转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日韩自贸区(FTA)等方面。面对部分发达国家出现限制国际投资、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反全球化”现象,加强中日韩三国的经贸合作、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使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对维持中国和东亚各国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既有历史争端,也有现实障碍
日韩经贸摩擦爆发于今年7月,日本称出于对国家安全问题方面的考虑,对韩国实施加强半导体材料出口管控措施。今年8月,日本将韩国从可享受贸易便利的“白色清单”上删除,韩国对此作出回应,将日本从其贸易的“白色清单”上删除。中国在日韩两国向对方国正式实施贸易制裁之前,将两国拉回谈判桌,以共同促进中日韩及东亚各国合作为议题,使三方超越眼前的暂时矛盾,共同寻求经济发展并达成多项合作共识。
韩日贸易争端背后有着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着现实经济、安全和领土争端问题。由于慰安妇、强征劳工等历史问题争议,日本对向韩国出口的半导体以及其他三种材料实施管控与审查。在日本正式颁布法案将韩国从白名单中移除后,韩方终止《军事情报保护协定》,日韩之间多次交锋中的强硬态度使得双方关系呈逐步下行趋势,这使得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同时,在美国主导的逆全球化等因素的作用下,日韩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
而从经济主体本身看,中日韩三方发展水平不同决定了贸易合作、谈判过程中势必有分歧存在。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发达经济体,其高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强的竞争力。韩国也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它的工业水平尤其是很多中高端的产业水平都是领先于中国的。因此在和它们进行自贸谈判的过程中,中国可能会对很多产业持相对保守的态度。
但是,在农业这个问题上恰好相反,日本和韩国较为保守,而中国由于农业规模非常大,优势就比较强。在这样的背景下,日韩一直都主张非常高的自由化水平,这其实给中国造成比较大的压力,同时也对中国的产业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过,三国之间的合作存在问题是一种常态,不会构成不可逾越的障碍。理性认清问题的本质、处理分歧,方能加强互信,尽快推进合作的发展进程。
当下,日韩之间的矛盾只是表象,两国实质上充分认同合作对自身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这说明日韩恩怨是可以调和的矛盾。只是当下日韩矛盾空前激化,让中日韩相互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敏感、缺乏互信度。但在两者围绕着分歧进行的博弈中,我们也看到了双方的试探性让步。
在今年年初,日方主动提出就战时强征劳工问题进行谈判。面对日本在贸易方面的重重限制,韩国坚决要求日方不要将其从白名单中移除,企图通过磋商对话展开“救火行动”。由此可见,日韩双方仍有对话意向,也期待拿出解决问题的举措。
事实上,三国之间的合作符合多方利益,背道而行只会让韩日、东亚甚至全球的经济受到负面影响。韩方在手机OLED屏幕上具有比较优势,垄断了全球90%的份额,内存生产额居世界第一位,而生产这些产品的材料大部分需要从日本进口。
正因为彼此紧密的贸易依赖,日本对韩国出口进行管控,在让韩国半导体产业损失4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650亿元)的同时,自身也损失了11.6%的光刻胶市场。同时,环环相扣的中日韩产业链关系势必波及我国的智能制造业。因此,三方都希望积极主动付诸行动,推动日韩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投资等领域逐个进行谈判。
目前,从贸易规模上,中日之间的规模已经接近历史峰值,中韩之间的贸易规模也创下历史新高。2018年中韩、中日之间的贸易总额已经超过中美之间的贸易额,而与中国的贸易,对于日韩来说也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比重,分别接近其贸易比重的四分之一。
根据相关研究,如果FTA成功签署,中国内地的GDP增长率将会提升1到3个百分点,日本会提升0.1到0.5个百分点,韩国会提升2.5到3个百分点。另外,随着区域化水平的提升,三国的居民会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税收也会增长。具体而言,区域内的贸易会迅速增加,而当下区域内的贸易水平明显不符合三国对于产品的这种需求。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很多中国消费者到日本和韩国去购物然后往国内背货,这反映出没有自贸安排的不便和低效,需要中日韩之间进一步扩大开放程度,加强贸易合作。
走向“RCEP+”
放眼全球,纵使有多方因素阻挠,中日韩之间仍然存在许多合作机会和突破点。如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如能开启,将为东北亚地区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中韩双边自由贸易体的建立,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新一轮科技浪潮,则大大拓宽了中日韩之间的合作空间。
中国不断挖掘新动能、新优势,为技术创新提供许多政策优惠,而日韩两国在很多领域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中日韩在高科技领域加强合作,将会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贸易往来的产业结构,达成质量升级。如广泛应用5G、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发展数字经济等,会搭建刺激中日韩各方经济主体之间的新合作平台。三方还可以通过以产业园区为引导,建设中日韩合作示范区,深化科技、医疗、文化等领域之间的合作关系,完善产业链分工。
与此同时,各方还应该抓住各种经济合作机会,积极参与到双边以及多边贸易合作中。中方应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壮大亚欧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队伍,让日韩坚定合作的信心。
推行“中日韩+X”合作,化竞争关系为相向而行的合作关系,也会让各方看到合作带来的利益,推动中日韩之间走向稳定的双边关系,并助力中日韩与东盟之间形成更大规模的贸易领域合作关系,扩大开放程度。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应当走向“RCEP+”,在RCEP谈判中联手发挥积极作用,在合作进程中寻求日韩矛盾的问题解决措施。这也将会是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抬头的背景下,三方在推动自由贸易方面的新实践。
(作者:张建平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区域研究中心主任;郭家琳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在读硕士)
举报/反馈

中国新闻周刊

1124万获赞 174.8万粉丝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
鲲鹏计划获奖作者,《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