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州角美镇锦宅村
一处无人居住的华侨旧宅墙上
挂着一个长方形的相框
里面尘封着6张图片
仔细再看
每张图片上都有英文标注
带有“Amoy”或“Kulangsoo”字样
据介绍,这处旧宅是菲律宾中国同盟会会员黄开物1910年回家时建的。黄开物的后人黄振龙称,相框挂在黄开物回乡时住的房间里。
(滑动文字可查看更多)
黄开物故居是一座闽南两落带护厝的古大厝,前面有石埕,现在已经无人居住,显得破落。
黄振龙用钥匙打开下落一间护厝小房间。记者看到,房间里有小阁楼,屋里摆着一张生锈的南洋铁床和一些老式桌柜,一个长约60厘米宽约15厘米的长方形相框高高地挂在墙上
黄志伟把相框取下,拿到光亮处,擦掉相框上厚厚的灰尘,里面夹着6张图片,上面有英文。黄振龙说,当时在阁楼的箱子里还发现300多封侨批。
黄开物故居
黄开物其人
据当地史料介绍,黄开物(Uy Cay Bot, 1878-1968)字在毓,福建泉州府同安县锦宅村人(今属漳州台商开发区角美镇锦宅村),在家中排行第八,与其兄及侄儿在马尼拉经营恒美布庄。黄开物在菲律宾加入中国同盟会,是普智阅书报社的成员,曾为菲律宾《公理报》撰稿人。
从遗留下来的侨批书信可知,黄开物多次从菲律宾还乡探亲。直到1916年,他才把妻儿接到马尼拉。1921年回家乡主持村里小学建设和日常事务,几年后,黄开物再次到南洋经商。1968年在菲律宾去世。他与厦门、香港和马尼拉等地的中国同盟会关系密切,这方面的侨批书信不少。
那么
这些图片所呈现的
是何时的厦门?
图中的建筑现在又在哪里呢?
今天清早
报道一经发出
便有热心读者拨打厦门日报968820热线
提供线索
线索1:可能是明信片
热心读者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员李世伟
率先认出见报的三张图片
并表示这应该是
印刷在明信片上的内容
线索2:建筑在鼓浪屿、厦大、集美学村
美国领事馆旧址
据李世伟介绍
写着“The U.S.A Consulate, Amoy”的图片
是1865年建的美国领事馆
虽然同是坐落在鼓浪屿三明路(三丘田码头),但与现在已经大不一样了,原因是这个建筑1904年在火灾中烧毁。
现在我们看到的美国领事馆,是1930年重建的。
如今的美国领事馆旧址▼
日光岩寺
另一张写着
“The Kulangsoo Budist Temple,Amoy”的图片
应该是日光岩寺
早期叫莲花庵,部分建于1760年
李世伟推断,图片可能在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拍摄。从建筑的扩建规模,以及图片中隐约“露头”的平顶民房疑似是上世纪20年代后归国华侨所建等迹象,可以推算出照片大致的年份,不过准确的拍摄时间可能较难考证。
如今的日光岩寺▼
英国领事馆旧址
而根据图片资料显示
标注“The British Consulate, Amoy”的图片
应该是位于鼓浪屿的英国领事馆
如今的英国领事馆旧址▼
这三张鼓浪屿的图片
在如今的不少资料里都能看到
另有两张标有
“The University of Amoy”的图片
也有厦大校友认出
两座楼都是
厦大群贤楼群建筑
标有“The University of Amoy 
The Chi-Mi Hall”字样的图片
可能是如今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的“集美楼”
如今位于厦大校园里的鲁迅纪念馆▼
而标有
“The University of Amoy
The Chun Hsien Hall”字样的图片
则是如今门前矗立着陈嘉庚塑像的“群贤楼”
如今的厦大群贤楼▼
老照片里可见一片空旷草地
如今已被标志性的石板路取代
集美小学敬贤堂
至于这张
“Assembling Hall,Tan Kah kee's College”
经过记者考证
为1918年建成的集美学校大礼堂
嘉庚精神研究专家告诉记者,经过炮火、重修等几番岁月洗礼,如今的大礼堂已经变了模样,也在1936年改称敬贤堂,位于集美小学校内
如今的敬贤堂▼
这些明信片发行于何时?
厦门市集邮协会副会长郑启五先生表示,如果这是同一套同时问世的明信片,那么从厦大群贤楼群建成的情况来看,应该是在上世纪20年代之后发行的
对于上述推论
目前记者仍在进一步求证中
如果您有更多线索
欢迎拨打968820读者热线
或在文末“写留言”告诉我们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林森泉 黄树金 赵张昀 林桂桢 佘峥
摄影:王火炎 黄嵘
编辑:曾欣悦 值班主任:蔡萍萍
厦门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举报/反馈

厦门日报

114万获赞 6.6万粉丝
《厦门日报》官方百家号
厦门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