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道工序 耗时30天
他手中的这把油纸伞经历了百年风雨
沉寂近半个世纪
他用十年追寻
让老字号又重焕生机
今天的《江城非遗坊》
我们走进苏恒泰油纸伞的前世今生
每天清晨,伴着削竹子的沙沙声,武汉苏恒泰油纸伞的非遗传承人苏峰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一根线,两只手,六十四根伞骨,他手中的这把油纸伞已经经历了150多年的风雨历程。
苏恒泰油纸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苏峰:苏恒泰油纸伞它的特点,它是结合了湖南伞的扎实、皮实,江浙伞的美观,然后我们这个江汉平原,湖北武汉就是江汉平原这里风很大,所以我的祖爷爷他来了以后,他就把这个伞的结构经过改良,让它更加抗风,所以它是结合了三地伞的特长。
苏恒泰的创始人是苏峰的高祖父,名叫苏文受,湖南长沙人,自幼便从师学制伞,1864年,他在汉口关帝庙开了一家伞店,取名苏恒泰,喻意长久安康,既指产品结实耐用,又指能护佑顾客通达四方。
一把油纸伞,从伐竹算起,需经过泡竹、刮青、削骨、穿伞、涂油,晾晒等70余道工序方可制成。除了工艺考究,苏恒泰油纸伞的用料也力求上乘,通常采用湖南茶陵、益阳出产的冬竹,肉厚质硬,不易弯曲,桐油则以湖南常德所产为佳,纯度高,光泽好。皮纸选用陕西郧皮纸,富有韧性,经纬有力。柿油则采购于湖北罗田县,汁清透油,粘性又强。
清末民初,苏恒泰已成为汉口十大名牌之一,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湖北省区第一次国货展览会上,苏恒泰纸伞荣获一等奖。1981年,祖父苏荫泉去世,父亲苏行康一直念念不忘发掘老工艺,2007年苏行康去世,撑起“苏恒泰”这把大伞的重任交给了苏纯、苏雷、苏峰三兄弟。他们辗转江西、湖南等地,最终在湘潭找到了原来苏恒泰伞厂的老师傅。
技艺可以传承,原材料却面临濒危,为了恢复原汁原味的苏恒泰油纸伞,苏峰又踏遍全国寻找合适的原料。时间没有辜负苏峰的努力,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尝试,2011年,苏恒泰油纸伞重现江湖。
2013年12月,“苏恒泰”被认定为“武汉老字号”,2014年12月,被指定为“武汉礼物”,2016年7月,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苏峰来说,油纸伞不仅是在他的姓氏里,更是在他的生命里,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把伞,喜欢这把伞,传承这把伞。
苏恒泰油纸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苏峰:这几十年来很多人说是有兴趣,但是你要他真正的做,又脏又累,他就不会这样了,到真没有人学,我也做不动的时候,我就录个像,我就把它录下来,以后有人再来看吧,那是最后的最终的办法了,当然这离我六十岁还有时间,还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我还是会等待有缘的人来,我会尽力让它在我这一代传下去,实在不行,起码这个资料是会保存下去的。
“百年沐风雨,只手擎乾坤。”这不仅是苏恒泰的口号,更是苏恒泰代代传人的真实写照。在穿越了岁月和时光之后,苏峰和这些重新面世的传统油纸伞一起,等待着未来的有缘人。
举报/反馈

武汉广播电视台

1692万获赞 10.5万粉丝
武汉广播电视台百家号
武汉广播电视台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