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婺源游览的的最后一个景点是江湾村。江湾村始建于隋末唐初,最初为滕、叶、鲍、戴等姓在此聚居,开始形成村落,时称“云湾”。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萧江第八世祖江敌迁入云湾,子孙逐步繁衍形成豪族大户,云湾遂改称江湾。
进入江湾景区即为一叫“荷花池”的小池塘,曲桥蜿蜒其上。
曲桥接岸处,为一两柱冲天牌坊门,坊额为“西安门”。
初进江湾,最吸引你眼光的肯定是规模宏大的“萧江宗祠”。萧江宗祠又名“永思祠”,为明万历朝都御史兼户部侍郎江一麟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捐资所建,后毁于太平天国期间的战火;1924年重建,“文革”期间又被拆毁;现存建筑为2003年9月第三次重建。萧江宗祠以其建筑规模宏大、雕刻精美享誉江南,被列为婺源四大古代建筑(萧江宗祠、汪口碣、方村牌楼、太白塔)之首。
宗祠前也竖有悬挂官职旗的高杆,看样子这是婺源一带炫耀先辈显赫的通常做法。
宗祠的正厅叫“永思堂”,两壁供奉有萧江前辈汉丞相萧何、南梁武帝萧衍、昭明太子萧统、萧江始祖江董、明户部侍郎江一麟等出类拔萃者画像。
从宗祠内的萧江谱系图中知道,江湾的江姓原来姓萧。萧江一世祖江祯为唐代懿宗朝宰相萧遘次子,因平定黄巢义军有功,被敕封为柱国上将军、江南节度使,赐府第于安徽篁墩(今属黄山市)。唐未,朱温纂位,建立后梁,唐亡。萧祯以侍奉二主为耻,指江易姓为江,隐居篁墩至死,人称萧公。江董为萧祯长子,曾任婺源主簿,后加赠银青光禄大夫,是迁入婺源的江姓始祖。
走出萧江宗祠,迎面就是四柱三门五楼的江湾村名石牌坊,坊额“江湾”为时任国家主席题写。想必这座牌坊在修建的时候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因为这毕竟不是一座普通的牌坊。
但在仔细欣赏上面的石雕后,你就会有强烈的“今不如昔”的感慨,因为牌坊上面的石雕雕工实在是太差了。
牌坊东面的这条街叫“永思街”,是近年新开辟的街道,意在拓展牌坊的视野。
过牌坊,沿一条小巷折向北,前方可见一座歇山顶门楼,门额为“南关亭”,门两旁的联语为“万壑松涛倚北钥;一湾湖水锁南关”。这座南关亭其实是旧时江湾村的南门。按当地人的习惯,亭里叫“村内”,亭外叫“街上”。南关亭外还有一眼古井,乡人称之为“南关井”。井台为巨石打磨成的圆形,冷眼一看还以为是埋在地里的大缸。
按照导游的引导,我们没有过南关亭向北,而是沿南关亭前的小巷向东,经“梨园”,去拜访“江永纪念馆”。
江永(1681年—1762年)为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一生著述甚多,《四库全书》收录其著作16部凡166卷;戴震、程瑶田、金榜等皆其弟子。江永在江湾的故居在1983年已经被其后裔拆旧建新,不复存在。现在作为纪念馆的古宅是江湾镇政府从私人手中购得,经改造后辟为“江永纪念馆”的。之所以选择这座古宅,一是考虑到其与江永故居基本属于同一时代,风格相似,年代相近;二是考虑到它也曾被主人用作私塾课堂,格局与原故居比较接近。
纪念馆主厅内悬“善余堂”匾额,“善余”二字取自《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相传,江永的祖父是位热衷于公益的乡贤,人称“江善人”;“善余”二字应该还有继承和发扬先辈善举之意。
“弄丸斋”是江永为其书房取的名字,他自己因此自称“弄丸主人”。作为天文学家,江永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一个个的“丸”,“弄丸”即研究、探索宇宙万物。由“江永纪念馆”西行再折向北,是江湾有名的“三步台阶”。说是三步,其实只有两步,村人有意把路面也算作了一步。显然,这里隐含着“三步金阶”的彩头,寓意“步步高升,官运亨通”。
由三步台阶向西,是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江谦的故居“三省堂”。“三省”之名取自《论语》“吾日三省吾身”语句。民国初年,江谦曾受邀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的前身)校长。
继续向西,再折向北,是江湾历史最悠久的滕家巷。滕姓到江湾早于江姓,在江姓成为江湾望族之前,滕姓是江湾的大姓之一。明朝末年,滕氏家族中涌现出一位巨商,是江湾首屈一指的富户,人称“滕百万”。
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滕百万”修建居宅的青砖都是定制的,且每块砖上都刻有“滕”字。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个“滕”字下面的“水”字刻成了“小”字,显然是个错字。导游介绍说,这个错字是“滕百万”有意为之。因为滕(藤)遇水会烂,把水改成小有助于滕家千秋万代永不衰落。“滕百万”修建的这座“豪宅”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是江湾现存最古老的民居,在江湾被称为“滕家老屋”。
滕家老屋的主厅叫“由礼堂”,中堂悬朱熹持家之道的四句话: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堂联“二字箴言惟勤惟德,两条正路曰读曰耕”有明显的“重农抑商”和“学而优则仕”的意味,不像一个成功商人的自勉,应该不是滕家老屋的旧题。
到清乾隆年间,富商江有炎买下了滕家老屋,并在其南边增建了一栋客厅“白果厅”。白果厅因所用木料均为白果木,也就是银杏木,而得名。据说用白果木修建的房子不结蜘蛛网,也不会有蚊蝇。厅内堂匾“澹远轩”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恩科状元黄轩所题。这黄轩的父亲黄兴仁曾任湖南衡州知府,一度成为苏州狮子林的主人。
向北走到滕家巷的尽头,转而向东,是“江一麟纪念馆”。这是江湾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明代建筑,大门两侧墙壁以水磨青砖蒙面,门罩简单庄重。江一麟(1520年—1580年)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进士,抗倭名将,曾官至右都御史,兼户部侍郎,总督治理淮河之务;明万历八年(1580年),病逝于任上。
由江一麟纪念馆向东,再转向南,是江湾清末民初另一位大商人江仁庆的宅子。这座宅子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其在外墙上加砌了13块巨大的青石板。究其功用,有人说是为了加固墙体,以防贼盗;也有人说由于青石板在夏天温度比较低,贴在外墙上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
这13块青石板最东边的一块的上部缺了一块,据说这是江仁庆在暗示后人,他不到13岁就开始离家闯荡了。徽州地区人多地少,在家务农往往没有出路,因此自古就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民谚,诉说徽州的男人在未成年时就被家长推出家门,四海为家、搏击商海的无奈。
与江仁庆宅隔一条小巷,是江湾当年规模最大的一座私宅“一府六院”的遗址。“一府六院”本指徽州府及其所辖的歙县、休宁、婺源、黟县、祁门、绩溪等六县。
而这个江湾最大的私宅之所以被俗称为“一府六院”,是因为这个大宅院比较特别的布局结构。一府六院建于明末,由六个小宅院组成,每个小宅院都有自己独立的天井,自成一家。六家之间有风火墙和火巷隔开,可有效避免火灾蔓延;又有小门相通,便于彼此往来。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这座经历了400多年风雨的古宅正堂倒塌,昔日的深宅大院沦为一片废墟。
“乡贤园”在江湾村的北部,是在古园林“后桃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乡贤园中的主人自然是那些江湾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像江祯、江一麟、江董、江敌、江永等等。这些本应写实的雕像,因为身体比例有问题,冷眼一看,会让你觉得有点卡通的味道。雕像的竖立其实是非常有讲究的。同样一座雕像,需要根据是远观还是近看、是平视还是仰望、是在屋宇之内还是广场之上的不同,适当进行身体比例的调整,否则,就会让观瞻者感到雕像上下比例失调。
从乡贤园转向西南,一路上,可以看到展示绿茶、纸伞、龙尾砚制作和徽派砖、木、石三雕工艺的“百工园”和主要供游客休息、餐饮、娱乐的“七星园”。这两个园都是新建的所谓景点,其商业开发的痕迹非常明显。
七星园东南有一座重檐大亭,因二层八个亭角飞檐上分别挂有一个铜铃而得名“八音亭”。这个亭子的底层为圆形,二层为八角形,形制特殊,比较少见。
从八音亭东望,可以看到江湾中心小学。从八音亭走过来,在江湾中心小学附近还闹了个笑话。当时导游说,需要方便的,可以按路牌提示的方向去方便,不去的可以就地休息。
我属于抓紧一切时间拍照片的人,看到附近的粉墙黛瓦和马头墙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非常漂亮,赶紧抄起相机,一顿猛拍。稍后走近我刚才拍照的主景才知道,那其实是一个卫生间。
继续向南,是江湾另一个新建的景点“鼓吹堂”。该堂是徽剧、傩舞、乡间小戏等民间艺术的表演场所,当然,观看是要收费的。
结束在江湾的游览,我们在婺源的行程安排也就全部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