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三沙8月12日消息(记者辛如记 许云 吴媚苗 殷志强 陈俊 张垒 周羽 实习记者陆美妮)乘船穿梭于祖国浩渺无边的蔚蓝南海之上,若蓦然看见一座绿色小岛,蓝绿交映,海鸟盘旋,那美景不禁让人心生喜悦。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些岛屿的“绿”,并非天然如此,可能是“人造”出来的?在三沙,沙洲变绿洲,荒岛变身动物园,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
黄德洁是三沙市七连屿西沙洲的一名守岛植树者。西沙洲原是一片大海中的沙洲,除了白茫茫的沙地,岛上空无一物。近些年来,三沙市政府在西沙洲实施植树计划,一批又一批的守岛人和三沙建设者,用自己的汗水,在0.22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栽培出了一片森林:木麻黄、草海桐、椰子树迎风飘扬,昔日“不施粉黛”的荒芜沙洲,变成了绿意盎然的美丽绿洲。
西沙洲如今已沙洲变绿洲(央广网记者 吴媚苗 摄)
记者到达西沙洲的当天,黄德洁正出门巡看西沙洲树木生长的情况。为抵御毒辣的阳光,他身穿一身长衣长袖,戴着一顶帽子,一副墨镜。大家都说,这身行头,是三沙人的“标配”。“这里太晒,不这么穿,根本顶不住。站在阳光下几分钟,都能感到头晕目眩”黄德洁说。
在这样的环境下,逗留都有困难,而岛礁植树,又谈何容易?黄德洁告诉记者,因为一开始岛礁没有码头,所以每一棵树、每一棵苗都要海南岛本岛运过来,由大船运到小船上,小船再运到泡沫漂浮板上,工人们则需要淌着水,抬着漂浮板,再用绳子将树拖上岸。
种苗只是第一步。植物要用到的每一捧土、每一滴水,都要靠船从别处运来,再由大家扛上岛。守岛的建设者们在沙石堆里掘坑、下土、栽苗,浇水。在这个年日照数超3000个小时的小岛上,烈日炎炎,沙子把脚底烫得起泡,光线亮得刺痛人眼,大家头上、身上不断落下的汗水,一起和在了浇灌幼苗成长的泥土里。
而对于黄德洁来说,最辛苦的不是守岛的寂寞,也不是植树的艰辛,而是种下的树苗遭遇“不测”时,内心的失落感。“如果运气不好,辛辛苦苦种下的树苗,随时可能被晒干、枯死或者被台风刮断,那时候就会感到非常心痛,觉得努力全白费了。”黄德洁说。
树多了,海鸟和海龟也便来了。七连屿管委会副主任刘明秋告诉记者,海龟、海鸟对海洋环境的要求极高,只有生态环境改善了,它们才会来到这里安家。为了呵护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三沙市近年来实行了“岛长制”,渔民变岛长,出海不再只是打鱼谋生,还要上岛植树、救助海龟、收集海上垃圾……
破壳后的小海龟爬上沙滩(央广网记者 吴媚苗 摄)
如今,不仅仅是西沙洲,鸭公岛、赵述岛、北岛……越来越多的岛屿,种出了树,开出了花,连枇杷都能结果了。海龟上岸,海鸟盘旋,一派生机勃勃,俨然一个小小的动物园。刘明秋生动地描述道:“等到候鸟来临的季节,鸟叫声不绝,遍地都是鸟蛋。海龟在沙滩上产卵,一窝能生出好几十只。”
刘明秋介绍,北岛还设立了专门的海龟保护站。海龟蛋容易被海水侵蚀,导致小乌龟无法破壳。于是,渔民们把海龟蛋和在海里受伤的海龟都捡回来,在保护站里孵化、喂养、看护、医治,待到足够的时间再将他们放回大海。“我们还曾遇到,救助过的海龟过几年又游回来了”刘明秋回忆,“大家都记得它们身上伤痕痊愈后的符号,笑着说海龟回来了。而它们,也记得这片土地。”
目前,七连屿各岛礁已累计植树超过20余万株,树木成活率达90%以上。海龟、海鸟数量均在逐年上升。海风中,刘明秋指着赵述岛沙滩上的一片椰林,告诉大家,它们曾经枯死过半,最后又奇迹般地生存下来,如今已经枝叶繁茂。
“这就好像我们守岛人的精神一样。”刘明秋笑着说,“三沙神秘、神奇,而又神圣。这里有数不尽的海洋瑰宝,这里是祖国的‘南大门’,能够留在这儿建设岛礁,是一件神圣的事情。我们始终做的只有这一件事:让天更蓝、水更清、岛更绿。”
举报/反馈

央广网

4394万获赞 439.1万粉丝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央广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