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打死你!我想把你的头砍掉。妈妈是大坏蛋。最近,闺蜜很苦恼的和我分享了她家娃的雷人语录。她说也不知道孩子最近怎么了,稍有不顺心就冒脏话。
刚开始,娃说了一句“打屎你”他爸还觉得好玩,但后来,谁承想这娃简直不受控制,脏话、狠话越说越凶,闺蜜教训过、骂过、打过,但都无济于事。
“你说孩子从小就是我一把屎一把尿的带过来的,现在娃却总是‘讨厌我、不要我’甚至是‘打死我’之类的话,真是个没良心的小白眼狼”...
其实,我能理解闺蜜那种又气又委屈又痛心的心情。毕竟自己一把拉扯大的娃,还没说啥温情暖心的话,先冒出来的竟然是脏话、狠话。这种理想与现实中的差距,确实让人很难接受。
虽然难以接受,但却也不算啥大事。
因为这只是孩子进入到了一个特殊的语言敏感时期,诅咒敏感期。
什么是诅咒敏感期?
诅咒敏感期”一般开始于孩子3岁左右,是“语言敏感期”的一种特殊表现。
当孩子开始疯狂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时,他们会特别钟情于各种“脏话”和“狠话”。
比如,令他们随时都能够high的“屎尿屁”。
而且你越是阻止,他们就运用地越频繁。
虽然很讨厌,但这也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经阶段。
家长们不用过度担心。
孩子为啥会出现诅咒敏感期?
1
感兴趣,激起他人的反应
1岁以后的儿童,当发现一个词语和一个外物能配上对时,他会重复进行这种配对,比如:“妈妈”,“哎”,并在这一叫一答中享受着语言能指称带来的喜悦。
孩子放狠话、说脏话也是如此。
当孩子蹦出一两个脏话时,大家都投以惊讶的目光,并会说些什么。孩子会将大人的反应和自己说出的话配对,并觉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就像闺蜜说的,孩子第一次奶声奶气地说“打屎你”时,周围的大人都觉得很好玩,也没少因此逗孩子。而孩子可以很敏感的感受到周围大人的情绪,大家的反应告诉孩子,大家可能喜欢他说的话。
同时,孩子在社交过程中,也需要这些“特殊语言”的加持,让自己变得有趣,从而吸引更多的小伙伴。
不知道你发现没?很多3岁左右的小朋友,尤其是男孩子在一起玩时都是喊打喊杀,屎尿屁不断,不仅玩得开心,感情也在这些屎尿屁中得到升华。
2
求关注,发现语言的力量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很快就会留意到语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一句话有时候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效果,或者像一把剑一样能刺伤别人,诅咒敏感期来了。
孩子发现,比起大声哭喊,说脏话能更快地激起大人的反应。这个时候,体会到了语言的杀伤力,孩子就会经常性的使用这类语言来故意激怒你。
当他激动的时候、愤怒的时候,需要被关注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采用这种可以刺激大人的方式。
家长该如何应对?
1
当没听见
要明白,放狠话,飙脏话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阶段性的行为,并不是孩子学坏了,或者品质出了问题。
只要冷静应对,不去过多关注孩子的这种行为,这一阶段很快就会过去,你的天使宝宝很快就又会回归。
但如果我们的反应过激,无论是觉得好玩而哄堂大笑,还是义正言辞的批评教育,都是对孩子这种行为的强化。
因为只要能成功激起大人的反应,都会让孩子觉得好玩,甚至开始期待这些语言会引起父母何种反应。
久而久之,孩子反而掌握了这个可以有效刺激父母的有利武器。
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在研究修正人的行为时,提出的“消退”方式非常适合导正孩子的行为。
因此,面对刚进入诅咒敏感期的孩子,我们需要做的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尽可能地无视和忽略,听见当没听见。
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因为没意思、无聊,不再说这些“没有效果的”话了。
2
对孩子的需求及时回应
有些时候,孩子学会放狠话,可能只是为了寻求父母的关注。
当孩子受冷落时,他会说一些狠话来表明自己生气了,比如在《妈妈是超人》中,霍思燕因为照顾来家里做客的小朋友而忽略了嗯哼。
受到冷落的嗯哼便放出狠话,表示一辈子都不想和妈妈说话了,甚至上演了离家出走的戏码。
其实,嗯哼做的这一切,都只是想要妈妈的关注罢了。
这种现象也存在于二胎家庭中,邻居家的孩子,自从有了二胎妹妹之后,原来乖巧明理的他,性情大变,经常在家里发脾气。
有一次,他冲着妹妹大喊大叫:“都怪她,我现在才那么惨,摔死她算了!”家里人一下愕然,劈头盖脸地把他骂了一顿。
其实,他并不是真的那么想伤害妹妹,只是他一下子无法适应爸妈态度的转变、关爱的减少。
所以,当孩子说狠话时,忙着批评之前,想想孩子到底想做什么?
当孩子不用刻意去寻求父母的关注,当孩子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有更多有趣的方法去融入人群,他自然而然也就不会再动用他的语言武器。
3
明白“恶言恶语”给别人的伤害
当孩子年龄大一些,理解能力好一些后,明白了脏话、狠话的意思,却仍然存在这种行为时,我们就需要采取干预的手段。
首先告知说狠话、脏话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打死妈妈,妈妈就消失了,就不能陪你玩,晚上也不能给你讲故事”
“如果别人的手砍掉,身体一定会很难过,不能和手在一起”
“你这样说妈妈,妈妈很伤心、很难过。”
“你想想,如果我这样说你,你是不是也会很难过。”
当我们让孩子懂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唤起他的同理心,他可能也就不会再说那些脏话或狠话了。
同时教给孩子,脏话和狠话的沟通方式,并不受欢迎。别人并不喜欢,更重要的是,不是只有说这些话才能获得关注和有效沟通。
“好好说话”才能得到他想要的,而且人们会更喜欢,同时告知孩子哪些行为受到人们的欢迎(列举的行为可以贴合孩子实际,最好是孩子存在的),必要的时候给予引导和提醒。
CC经历这个阶段时,也有过不礼貌的发号施令,比如一脸不耐烦地说,“妈妈你快点把睡衣给我拿过来,快点行不行!”
我会提醒她,“可以,不过在那之前也许你需要先调整一下你的说话态度。妈妈觉得很不被尊重。”
她会做一次深呼吸,然后面带微笑:妈妈,你可以帮我吗?
也有过类似“我要踢死某个小伙伴”的极端言论,但我明白,她当下一定是处理情绪实在无计可施了, 只剩下撂狠话,威胁别人,宣泄自己。
我会提醒她,“妈妈知道你不是真的想踢死别人,你现在是太生气了,但是你这样说别人难过,你自己也不好受,你想不想听听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常这样,她就能跳出极端情绪的泥沼,恢复理智。
总而言之,诅咒敏感期只是孩子语言学习的一个阶段,不需要过分焦虑,尤其不能制暴制暴,否则对于脏话的好奇心没有得到满足,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行为。
虽然在父母面前不会出现,但当离开父母的压力,在其他场合还是可能会出现。
只要你不过度反应,正确引导,随着孩子长大,自然就舍弃了这个幼稚又没啥用的方法了。你的可爱小天使也就能很快上线啦。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养娃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喂养、睡眠、疾病、心理知识。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