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博上看见了一条热搜,是有关于女性生育年龄的。
新闻中指出,在卫健委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专家表示:22-28岁是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
其实自二胎政策发布以来,女性生育年龄等话题一直都是大家讨论的对象,但蕊爸想说,生孩子从来都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
01 女性最佳生育年龄到底是多少岁?
其实,自古以来大家好像都觉得想要生一个健康的宝宝那一定和妈妈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女性最佳生育年龄不仅仅代表着女性生产完最佳的恢复年龄,更是代表宝宝们最健康的年龄。
但22-28岁,真的是女性最佳生育年龄吗?
在2016年,美国NCBI(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发布了一组关于女性孕期并发症的研究数据,其中纵轴为人数,横轴为年龄,大部分数据都成U型曲线状。
该项研究指出,30-34岁孕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最低,而11-14岁生育最高,其次才是40岁以上。
在一项名为《生育如何影响女性健康程度》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对近2000名45-90岁的女性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很多身体健康并且没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女性,她们的第一次生育年龄平均是34岁。
也就是说30岁以上的女性进行生育并不会对自身造成多大的伤害。相反,还有益自身的身体健康和寿命。
在英国的一项研究中更是发现如果追踪孩子身体发育的水平,32岁妈妈生的孩子表现最优,如果研究妈妈身体健康状况,34岁生孩子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30岁以后初产的妇女,往往自己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事业,社会层次也相对较高。
有自己的事业代表经济条件良好,有一定的社会层次也能让她们可以接触到较多的育儿和自己保健相关的知识,能够给予自己和孩子更好的生活环境,妈妈和孩子的健康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甚至在很多西方国家中,对于一些不吸烟、血压血糖正常、身体健康的女性,40岁之前都不建议划入高龄生产的范围。
对于女性来说,让她们选择生育的,不应该是最佳生育年龄的捆绑,而应该是“我真的做好准备了,去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一个20岁出头的妈妈,刚刚走出社会的大门,自己没有什么经济能力,很容易就陷入事业和经济的双重打击之中,这样的例子也实在太多。
别被“最佳生育年龄”这个伪命题所捆绑,在还不能为孩子和自己负责的年纪里面轻易选择生育,22-28岁这个美好的年纪,干什么都是最佳年龄。
02 男性健康比女性健康更加重要
在我们传统认知中的高龄产妇容易出现流产、早产等情况,胎儿也容易出现畸形,可事实上,这和产妇是否高龄其实没有多大关系,主要是因为这些高龄产妇背后的男性年龄更大。
这就好比在古时候,如果女性没有生出儿子来传宗接代,那大家一定会责怪这个女人肚子不争气,所以生不出儿子,可事实上提供胎儿男女基因的却是男性。
英国的《每日邮报》指出,一名40岁的父亲潜在破坏性基因突变的几率是一名20岁父亲的2.5倍,有97%以上的基因突变都是因为男性年龄造成的,跟女性实际上没有多大干系。
在我国,“老夫少妻”的情况占很多比重,绝大多数的高龄产妇身后都有一个年龄更大的男性决定着胎儿的命运。
不管是生育年龄,还是生育这件事本身,与其讨论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其实不如好好研究一下男性的最佳生育年龄,一个身体健康的父亲,远比一个“最佳年龄”的母亲来得重要。
03 家庭不是女人一个人的事
前一段时间,著名女企业家张泉灵在接受采访时,被记者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
她很直白的表示,自己很讨厌这个问题。同时还反问了记者一个问题:
-“我特别好奇,你们采访男性企业家的时候,也会问平衡性的问题吗?”
其实记者会不会问男性企业家这个问题,并不是事情的关键,因为社会的偏见并不在意男性的回答是什么,职场从来不会因为你是女性而更优待你,你的事业也不会因为你要生孩子养孩子等等你。
这就是社会给女性带来的最大的困境,一边告诉大家22-28岁是女性最佳的生育年龄,一边要求她们既要生儿育女,又要事业有成,却不肯放下自己对女性的偏见。
甚至在一些企业的招聘环节中,会将婚育情况放在面试环节,对女性员工进行筛选,针对这种情况,北京人力社保局等9个部门发布了联合通知,规定在招聘过程中不得询问妇女的婚育情况,违者罚款。
婚育情况从来限制的都是女性,因为她们要结婚生子,要为家庭付出。但不管婚姻还是孩子,都不应该是女性自己的事情,男性也一样需要结婚生子,也应该和女性一样为家庭付出。
但男性却很少承担社会的偏见,也很少将照顾孩子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记得蕊妈刚生产完的时候,我每天都很着急下班回家,希望能早点回去,那个时候周边的男同事多是不理解的,用他们的话说:
-“妻子每天在家就照顾孩子那么点事,还有老人帮忙,你着急回去能帮什么忙?”
这就是社会偏见最真实的模样,照顾孩子本身就不是给妻子“帮忙”,这应该是每一个老公的责任。
孩子和家庭是需要夫妻两人共同建设的,让我着急回家的,是应该由我承担起的我自己的责任。
对于女性来说,她们需要的不是来自专家“最佳生育年龄”的劝告,而是即便她们在最佳生育年龄选择了生育,也不会因此在事业上受到区别对待,不必面临拿起工作就抱不了孩子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