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翻过一座山,又是一座山;转过一个弯,又是一个弯。沿着化塔公路一直走,在前往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乡的路上,因为暴雨和洪涝灾害,道路损坏严重,不时可见滑塌路段。我们此行的目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藏族村落——下科巴村,位于巴燕镇东南31公里处。来自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志愿者正在这里支教。
早上九点多从平安出发,我们到达科巴村已是中午一点三十分。因为是初次前来,在村口,我们请一个名叫李毛的女孩为我们带路。今年初二的她,正在参加支教点的补习。李毛告诉记者,除藏文外,全部课程都能补习。
进村的一段路因为修建开挖,车子开不过去,我们下车步行。经过难行的开挖路段,再走一段,就到了一个大山脚下。这里正在修建的屋子建成后将作为固定的支教点。现在,没有课桌、也没有一间像样的教室。孩子们有的在大树下,有的在墙根处,有的在塑料搭起的简陋小棚中,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记录。回答问题时,一个比一个踊跃。
7月12日,志愿者一行到达这里。他们十分珍惜这一个月的支教时间,到达第二天一大早就开始了争分夺秒的高强度工作。找临时授课点、搭防雨棚、准备考试试卷,每个人都在忙碌。教学、备课、批改作业;研讨、总结、整理内务,各种工作应接不暇。
这里的班车一天只有一趟。采购生活用品只能到17公里外的乡政府附近。没有交通工具十分不便。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志愿者用捐款购买了一辆电动摩托车,用以打印试卷、购买生活资料和处理紧急事件所需。这辆电动车既改善了志愿者的生活条件,也为大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从新疆教育学院退休的田永清教授是带队老师,今年和他的妻子分别在两地支教。
说起海南师范大学与科巴村的结缘,田永清告诉记者,五年前,村里一位外出务工的村民因为偶然的机缘结识了田永清的妻子——正在北京大学读博士的刘荣,这个村民很希望刘老师能到贫穷落后的科巴村看看。
后来,经过几千公里跋涉到达科巴村的刘荣,了解到情况后开始组织志愿者在这里支教,同时成立了凯博爱心志愿者联盟。刘荣调入海南师范大学之后,海南师大也开始介入此项支教活动。随着科巴村实践教学基地的成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到支教活动中。报名参加支教的大学生很多,经过笔试、面试和试讲的层层选拔,此次共有21名志愿者在科巴村支教。每天都有130多个孩子在这里补课,而且还在不断增加。除了附近村子里的孩子,民和、循化周边等地和科巴村沾亲带故的,也会把孩子送到这里来补课。
今年12岁的才让东智上小学四年级。今天他的父亲特地赶过来,想让志愿者给他的孩子再加课。才让东智的语文和英语不错,但数学有点跟不上。村民果列的孩子拉毛卓玛今年高一,他的儿子华旦才让今年六年级,两个孩子都在这里补课。果列也想让老师再给他的两个孩子多补一点。他告诉记者,这里补课费用全免不说,孩子哪门功课差还可以强化补习。
开学就要上高二的李毛才让告诉记者,她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参加这个培训班,每年两次,对自己的帮助很大。
以前冬天的时候,授课点只能安排在村民家中,隔几公里才有一个班,现在集中在这里,便于管理。上10天课休息一天,每天上午8:00到11:50,下午1:20到4:40,每天8节课。上课、下课以长吹铁哨声为准。
课程安排很紧凑,每天晚上,志愿者要召开思想交流会、教学工作会。针对实际,田老师特地制定了窗口开放期,留出下午放学后空余的一个小时来让孩子们提问,老师也是有问必答、耐心细致。
志愿者的到来让村民们都看到了科巴的希望,大家都称田永清为田校长,希望田校长能一直来科巴帮助大家。村子里的老人,只要看到田永清走过来,会立即躬身向他问好,每个孩子见到他会行礼。这是最令田永清感动的地方。一个老人说他们是这里的光,是温暖和希望。田永清说,这是给予他们的最高褒奖。
田永清认为,从教育入手比直接投钱更有用。他告诉记者,选拔志愿者时,有意向青海、西藏的志愿者倾斜。他认为来自青藏高原的志愿者更有示范带动作用。如今,孩子们的成绩一年比一年好。有村民提出来让他们在这里再待10年,他们也将一如既往地坚持。
尽己所能全力以赴是田永清的追求。关于支教,他提倡三帮:即帮助需要帮助的、值得帮助的、能够帮助的;另外他还有两个放不下,即放不下孩子们的需要,也放不下志愿者的需要;他始终不忘初心,即让教育来改变这里的贫困面貌。
在这里,志愿者自己洗菜、做饭、扫地、买菜。从甘肃陇南过来的刘维军开学就要上大四了,他的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目前他正准备考研。刘维军已经在这里连续来了三年。当记者问他参加支教活动是否会影响他的考研时,他认为考研和这种支教活动并不矛盾和冲突,反而能督促他更好地去利用时间。他告诉记者,支教对自己也是锻炼和提升。他担任小学语文、数学和初中、高中的政治课,为了不耽误他考研,给他安排的课程是其他人的一半。
今年已经大学毕业,即将升学至研究生的新疆大学的汪玉兰来自西宁市湟中县。她的专业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她准备9月份上研究生。支教活动让她学会了做家务、懂得了不少人生道理,个人自理能力进一步得到增强的同时,也让她的假期充实而丰富。她告诉记者,她的父亲曾经来过这个村子,父亲也希望她能来尽一己之力。
开学就要升大三的俞涵家住海东市平安区,由她的妈妈送到支教点。记者问她的妈妈李兰秀,把孩子送到这么艰苦的地方,是不是很担心。李兰秀说:“虽然有点担心,但这样才会让女儿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不再像温室的花一样害怕风吹雨打。”
2017年高考,科巴村打破了六年以来零的记录,有13名考生被中央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录取,科巴考生在化隆县会考中考的平均成绩逐年大幅上升。如今,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已经将科巴村支教活动纳入学院实践教学长期项目,将科巴村建成了实践教学基地,这些举措为大学生跨省开展教育扶贫和志愿活动形成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举报/反馈

青海新闻网

11.6万获赞 6.2万粉丝
青海省唯一省级重点新闻网站
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