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婧
近日,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财政部联合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印发通知,开展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中央财政给予奖励资金支持,试点期限暂定为2019年至2021年。
此次试点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的支持措施以及考核环节有哪些亮点和特点?专项资金如何落到实处?针对以上社会关切,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副主任何代欣。
中国经济时报:此次政策措施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何代欣:从刚刚结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来看,中国经济依然存在下行压力,并且经济运行的风险仍处于较高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等主要工作。这当中,民营和小微企业的作用不可或缺。
那么,如何才能让民营和小微企业在经济波动期有效地发展壮大?可以说,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近年来中央层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帮助民营和小微企业获得平等市场地位,改善其融资难、融资贵困境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要确保政策不打折扣、真正落地,还需要进一步打通政策输送通道。因此,此次试点主要是探索在城市层面,为民营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并且强调通过财政方式来保证金融服务能够有效送达到民营和小微企业。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此次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的支持措施、试点范围以及落实方式等有哪些特点?
何代欣:应该说,中央对于普惠金融的发展极为重视。从试点内容来看,中央财政在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20亿元支持试点城市工作,并且一支持就是3年(2019-2021年)。措施兼顾不同区域、不同类别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对东、中、西部地区每个试点城市的奖励标准分别为3000万元、4000万元、5000万元,政策具体而细致。措施有两大亮点,一是此次以奖励和资本补偿的形式为主,便于地方运用资金。二是考虑了激励作用,有别于一般性的补贴,这种奖励性质的帮扶需要考核企业或地方绩效。
从试点范围来看,试点城市一般应为地级市(含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所辖县区)、省会(首府)城市所属区县、国家级新区。地市级行政区少于10个的省、自治区及5个计划单列市,每年确定1个试点城市;其他省、自治区及4个直辖市,每年确定2个试点城市。并且试点城市可重复申报。这些办法实际上都是为了使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资助和支持,真正能够实现在区域上的平衡。
此外,此次措施主要的落实方式在省级财政部门。省级财政部门如何把地级市的情况反馈上来,同时能够把相关的评审和联系方式落实下去,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也需要充分发挥省级财政部门的连接优势和主观能动性。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考核用于支持试点城市工作的专项资金到底是否发挥作用?
何代欣:这些财政资金不仅仅是财政拨款这么简单,他涉及多个方面,有赖于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众所周知,民营和小微企业在稳增长和保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考核指标的设置非常重要。此外,企业融资和发展,牵涉到金融、财政、科技、工信以及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财政部门虽然是资金提供机构,但是拨付依据来自相关部门的信息。如何及时有效地整合相关信息,有赖于体制保障。此外,这次考核或者奖励资金拨付的运行情况,还需要根据预算执行进度,以及资金运行绩效来考核。审计部门是实质上的最终考评人。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共同监督资金运行。
中国经济时报:此次试点在绩效评价和考核环节有哪些特点?
何代欣:此次试点考核具体、时间紧凑、覆盖面广。第一,“具体”指的是对于小微企业的考核,除了正常生产经营额、增加值等方面以外,还很关注他们对于金融感受——在融资贷款过程当中是否获得了便利、财政资金是否发挥了引导金融资金进入的作用。
第二,此次评审或是绩效报送名单需要在今年8月31号之前完成,时间紧凑。之后还会持续推进,应该说中央加快了资金执行的进度和效率,并且也希望尽快将实惠真正落实到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中。
第三,关于支持的方法,三年每年支持60个城市,三年至180个城市,应该能够达到全国地级行政区50%左右,覆盖面很大。这样也会激励一些城市先去争取资金。特别是在当前地方财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这些资金对于提升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助力经济运行稳定、保障就业都有一定作用。当然前提是要把相关的工作做好,要把管理流程做好,要把相关企业的情况摸清楚,这不仅考验财政管理能力,也考验预算监督能力。
中国经济时报:从此次措施来看,财政资金是如何发挥帮助民营和小微企业打通金融服务、提升融资作用的?
何代欣: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步入了新阶段,宏观调控特别注重微观层面的情况。此次试点面向省以下地级市的民营和小微企业,在以往的政策当中不多见,同时也是近年来政策制定的一个趋势。
稳增长、稳就业离不开最微观基本面的好转,特别是企业运行好转以及个人增收。我认为,财政资金应该发挥这样的作用——直接输送到资金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财政资金不仅仅是直接给到某一些个人或企业,我们更希望它能够发挥撬动市场资源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财政资金也要尽可能地用市场手段来解决问题。每年20亿元的资金虽然不算多,但是如果能够解决小微企业在贷款过程当中最后的那1万块钱、2万块钱的利息支出或是增加授信额度,那么作用还是非常大的。
我们一直强调财政和金融如何配合,此次试点中财政和金融的配合,实际上体现在了微观层面。不仅如此,我们发现中央财政资金也开始在向省级以下延伸。同时,省以下部门的配合是使整个宏观政策,特别是微观政策落地的根本。我们也期待类似政策更多推出并见效。这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微观基础,也是重要的“最后一公里”。
举报/反馈

中国经济时报

25万获赞 18.2万粉丝
国研中心主管、主办的一份综合性经济类日报
中国经济时报社官方账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