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买了只蝈蝈,“唧唧”的叫声差点让我忘了阳台上还挂着一只明珍火箸风铃。还是把蝈蝈请入厨房,让它俩各居南北两室,一个清脆悦耳,一个响亮聒噪,天壤之别却都是夏日之音。
风铃在中国人家似乎并不流行,却是邻国日本的消夏“三宝”之一(另外两宝是团扇和凉面)。日本人对风铃是情有独钟的。曾经在日本生活了十多年的小叔告诉我,就算是狭窄的居室,他们总要在屋檐下挂上一个。微风轻曳,聆听风铃发出不规则的悦耳声,高低音互相重叠,变化无常,这正是使人拂去夏日烦躁,心情舒爽的奥秘所在。
回想我自己对风铃产生兴趣,应该源于两部喜欢的日本电影——
黑泽明的《红胡子》我看过三遍,病入膏肓的佐八与妻子再度重逢后的瞬间,镜头推到一摊风铃档,几百只风铃铃音齐鸣,怜愕与怜爱交织的纠结之情存于袅袅余音间.……后来翻看了一些番外报道才知道,原来风铃是导演执意加入的道具,他特地跑到神奈川县的小田原订购,这些风铃的余音比普通风铃两倍还长。
还有一部是高仓健主演的《致亲爱的你》,没有跌宕的剧情,但时不时蹦出的台词会瞬间击中我封闭且柔软的那部分。电影以开头那句“没有什么比错过季节的风铃声更加悲伤了”开启了一段老狱警仓岛为完成妻子洋子遗愿的路程。临末,仓岛在月光下坐在海边,电影开头的画面跃然而出——洋子吹着系在风铃上的短册,仓岛说风铃的声音很好听。洋子却说:“入秋后一定要记得收起来,不合季节的风铃,声音最萧煞”。
日本风铃产地和材质众多,有几处最为知名:
日本神奈川县的小田原风铃,材质是铜加锡混合而成的合金,名叫“砂张”,质轻,音色清澈,是所有日式风铃中余音最长的。在每年的七月下旬,神奈川县川崎市会举办“川崎大师风铃祭”(其实在日本各地的神社夏日的行事中,不乏风铃主题的祭典);
岩手南部铸铁风铃也名声在外,一般用的是比普通铁杂质少的砂铁,不宜生锈,造型古朴,铃声轻柔美妙;吹制玻璃风铃以江户风铃为代表,内侧手绘各种夏日风物图案(向日葵、金鱼、西瓜、花火),下坠短册,音色清脆活泼;除此之外,还有在玻璃风铃内用漆器作画的会津喜多方风铃,用陶瓷为材料的爱知濑户风铃和融入竹编工艺的大分别府风铃。
我家阳台上挂着的是明珍火箸风铃,被称为是日本国宝级的名物。十年前从日本买来,木盒已不见踪影。
在NHK纪录片《美之壶》里有专门提到这种风铃。它是产自日本兵库县姬路市一个颇有来头的甲胄世家,也就是制作铠甲与头盔的家族企业。这里的甲胄师,自明治维新之后便专注于火箸的制作(火箸也叫“火筷子”,用于拨动炭火)。偶然间发现火箸连在一起敲打的音色响亮清彻,余音柔和悠长,于是明珍家把它改制成风铃,深受欢迎。
新的时候是黝黑色的火箸。
用线吊起四根火箸,中间垂挂一个齿轮状的铁片和一叶短册。
短册,也被称为风铃的舌头,用来增大迎风面积,使敲击点更敏感地晃动,发出清脆的铃音。在短册上,写下自己喜欢的诗句或小小的愿望,每当风儿吹起,仿佛风铃在为你读诗或祈愿。
我大约用了四五年,一直挂在阳台窗户的边沿,渐渐生出了浅红的锈色。
我把原配的短册替换成了自己写的“平安”二字,鲜红色的纸条也褪了色。
火箸的制作方法与甲胄相同,需不断敲打,据说一根火箸要敲打一千次,才能发出优美的铃音。
我入手的是上级款,火箸的形状是锥形的,相比普通款的圆柱形,入眼更轻巧;其中两根箸头是三角形,两根是圆形,两种形状的火箸发出的音高不同,听说相比普通款音色富有更多变化。
两根火箸上分别写着“五十一代”和“明珍宗之作”(五十二代是明珍宗理)。
最后,分享一段昨夜录的明珍火箸的风铃声,清脆的铃音乘着阵阵夏日晚风,钻进耳膜,高低起伏,时消时长,凌乱之处互相重叠。细细聆听,愿你们忘却暑意,平和心境。
本文作者
有熊
型物志主理人
请进有熊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