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这么多年的HPLC,接触到MS/MS后,才发现一直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顾名思义,就是基质的存在导致目标物响应产生变化的现象。
为毛在质谱分析中特意提到这个概念?这和质谱检测器(离子源)机理有关,其次和质谱应用领域有关,一般而言,质谱应用特优势的方向有两:一是样品成分极为复杂(血浆、生物样品、组织液),二是待分析的物质含量极低(农药残留、植物激素、脂质、神经递质等,一般在ng级或pg级,HPLC一般在mg、ug)。
基质效应可以用下图简单直观的表达说明:
从图中可以看出,同样浓度的标准品,A是在纯溶剂中的响应值,B是在样品基质(Matrix)中的响应,信号强度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差异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定量分析的结果存在很大的偏差。(注:基质效应的影响程度,可以用信号响应的比值进行表征:ME=B/A)
(再注:实际的图是这样的画风:
一、基质效应产生的原理
质谱信号的产生,是样品通过离子源进行电离,然后过质量选择器得到专属信号。基质效应的核心是:干扰物质对电离效率的影响。
有专家总结了以下几点影响方式:
基质阻止喷雾液滴有效气化。基质成分改变喷雾液滴张力和粘度,导致离子化程度不同。非挥发性盐、离子对试剂等有较强的离子抑制作用,干扰电离。不同厂家仪器设备差异、离子源工作方式差异。那是什么物质会引起基质效应呢?干扰成分来自哪?
二、引起基质效应的物质来源
基质干扰的物质可以简单分为两类
内源性杂质:各种有机物(脂类、色素、糖类、可溶性蛋白或多肽、胺类)、无机盐、血浆中的磷脂(有明显的离子抑制效应)。外源性杂质:无极离子、缓冲溶液、表面活性剂、离子对试剂、固相萃取材料及色谱柱固定相流失的成分那也就问了,这些干扰成分的影响有多显著?影响程度是什么样的?
三、基质效应的影响
有一些文章得到了以下经验结论:
同样条件下反相柱分析三种极性不同的化合物,极性越大,干扰越严重。猪尿中克伦特罗浓度增加,基质效应减弱。有学者考察了不同样品来源的ME(基质效应表征值)值
也有学者考察了溶剂比例对ME值的影响。
通过这些文章,回过头来看日常工作中发现的一些奇奇怪怪的图谱,例如异常响应、信号丢失,信号突变增强,多半和基质效应有一定的联系(排除其他原因后)。
那方法学建立中如何克服基质效应?
四、方法学中基质效应考察的必要性及解决方案
我特意查询了下美国FDA的《生物分析方法建立的验证/指导原则》,如下图,其中有这么一段
实施者必须校准或进行质量考察来确保消除基质效应和其他干扰。”(也不确定这样翻译对不对,我自己意译的)
通过百度,在中国药典的通则中,生物样品定量定性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项目下,也找到了基质效应的相关要求,如下图:
总之就是说这样一个理儿:进行质谱方法学开发,必须考察基质效应!(但具体怎么考察,自己定)
要消除基质干扰,可以有这样几种方式(综合一些资料整理得到,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供参考)
预处理方法优化。(实际开发要兼顾效率和成本,如用特定的固相萃取柱,分子印记萃取MIP、分散固相萃取MSPD)改善色谱条件,促进分离优化。(同样要考虑时间成本)流动相中添加有机酸,促进离子化。(一般都采用了,都添加了甲酸)采用APCI离子源或大气压离子源。(ESI更通用,特殊情况下应用)。采用空白基质校正(但一般生物样本很难得到完全意义上的空白)采用内标法! 优化的方法有很多,内标法是最有效,也是文献资料上大都采用或是严格来说,也是MS定量分析中必须采用的方法。内标的选择有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或约定俗成的一些物质。同位素内标比较靠谱(但价格贵,也要注意避免有同位素迁移现象)。
认知了基质效应后,我貌似更理解了一些sci论文的表述方式了,还是那个观点,以上都是入门级的一些知识,算一个学习笔记,还有很多的点我没get到,例如标准曲线的计算、线性方程、定量优化等,继续专研中。 作者: 余驰
举报/反馈

冉盛网

210获赞 148粉丝
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