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顾葱白
7月11日,辽宁台安6名小学生结伴野泳,结果全部溺水身亡,其中还有一对双胞胎。
孩子们刚结束期末考试,还没来得及享受假期的快乐,就葬身于浑浊的辽河中。
死者家长撕心裂肺的痛哭在岸边回荡不息,可再也唤不回6条幼小的生命!
无独有偶,7月13日傍晚,济南一男子带着四个孩子去水库游泳,女儿因不会游坐在岸边看着爸爸和哥哥们,却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在水中挣扎,最后无声地被漆黑阴冷的夜吞噬……
据悉,该男子与妻子在外打工,四个孩子刚从老家接来济南过暑假。没想到好不容易团圆的一家人就这样被水冲散,只有小儿子获救。
暑期,青少年儿童溺水几乎天天发生。痛心之余不禁感慨,这些悲剧本可以不必上演!
几分钟悲剧背后,累积着一次次细节的疏忽;
一条生命沉寂水中,牵动多少家庭永远的遗憾?
做好安全教育防范,别让生命之源变成亲人的眼泪!
溺水,是潜伏在身边的头号杀手
《人民日报》曾发布过一个数据:我国每年有超过20万儿童因意外事故死亡,平均每天540名,几乎每2.5分钟就有一条生命从水里消失。
事实上,溺水发生的场所并非只有江河、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家里也是重灾区。
据统计,1-4岁年龄段溺水高发场所为脸盆、浴缸、水缸,5岁以上多为水渠、池塘、水库和江河湖泊。
山东招远一女童在早教机构游泳,不慎失去平衡整个人倒栽在水中。
由于无法挣脱泳圈,两只小脚剧烈地挣扎,孩子逐渐失去力气,挣扎幅度越来越小,让人十分焦心,直到72秒后才被救起。
这种室内溺水并非偶发,不少孩子都这样断送了健康甚至性命:
2017年2月,东莞一母亲帮9个月大男婴洗澡后去做饭,宝宝爬进桶里溺水,虽脱离生命危险但大脑严重受损,影响终生;
2018年,福州一名1岁女童在母婴馆游泳时,母亲看手机没注意她倒扣水中长达1分钟,被送进重症监护室;
2019年1月,广东11月大男婴离开家长视线10多分钟后,头栽在水桶中,陷入深度昏迷,几天后多器官衰竭而死……
溺水事故频频导致严重后果,足以引起高度警惕,不能因为在家里、早教班就掉以轻心,一时疏忽,可能就是终生不可弥补的遗憾与悔恨。
绷紧脑中这根弦,和孩子一起学习安全防范知识,未雨绸缪永远比亡羊补牢重要。
今年6月,湖南一名10岁女孩放学时不慎落水,但她处变不惊,上演了一场“教科书式”自救。
她在水中努力镇定,没有挣扎,借助书包的浮力,仰面漂浮于水面,在好心路人的帮助下,拉住递来的竹竿获救上岸。
女孩奶奶说都是老师平时教育到位,孩子才能迅速反应,化险为夷。
一名路过同学说他本想下水救人,但想到平时老师告诫未成年不能贸然下水,所以在岸上帮忙。
这再次说明安全防范教育多么重要,一下拯救了两条生命!
不可忽略的是,少年儿童缺乏的往往不仅是防溺水和自救知识,对生命和死亡的概念也比较模糊,不明确生命是有限和唯一的。
无知者无畏,无畏则容易将自己置于危险中。
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必须「两手抓」。
关于溺水的真相和误区
与学习防溺水知识同样重要的是破除迷思,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误区一:以为在戏水,其实在「送命」某些孩子溺水时并非独自一人,身边有大人甚至教练,却无人发现。
今年,辽宁锦州一男童在泳池溺水,家长在岸边看管却毫无察觉。
幸亏一名经验丰富的大叔及时发现,将孩子救起,而此时家长还浑然不觉,以为孩子刚才在戏水!
大多数人误以为溺水者会大声呼救,其实溺水状态下人是无法出声的,只能安静地窒息而亡。
请家长牢记以下溺水特征,准确判断:
1、头、嘴巴在水平面浮动,无法呼救
2、眼神呆滞空洞或双眼紧闭
3、头发盖住前额或眼睛
4、剧烈呼吸喘气
5、试图后仰或向一个方向游动但前进不了
6、直立于水中,动作好像在爬楼梯
在泳池里,建议家长保持一臂远距离,方便施救。
美国儿科协会(AAP)报告说,3岁以下的孩子甚至会被1英寸(2.54厘米)深的水溺亡。
所以注意盖好水桶、浴缸、脸盆和马桶的盖子,防止因好奇等原因钻入其中发生危险。
误区二:使用游泳圈就能避免溺水市面上造型各异的游泳圈、漂浮板或充气垫只是玩具,达不到救生标准,有些甚至必须会游泳才能使用。
央视曾测评过游泳圈的安全性,发现它容易因重心不稳翻转,安全系数较低。
之前有这样一个新闻:
一名男童在某母婴馆游泳,原本工作人员给孩子穿上背心式救生脖圈,但妈妈觉得孩子总是往下滑,于是换上了坐式婴儿救生圈。
在妈妈离开的几分钟里孩子就翻到在水里,而工作人员却浑然不觉,导致溺水整整四十多秒。
当孩子被救上来,已经嘴巴青紫,浑身冰凉。虽无生命危险,却可能留下大脑缺氧后遗症。
此外,手持式浮板主要依靠手臂力量,失去平衡或手滑容易溜走,也不安全。
专家比较推荐的是救生衣、捆绑式浮板和婴儿脖圈,但要注意脖圈的尺寸。
误区三:倒置身体将水控干网络曾疯传过一些毫无科学依据的抢救办法,如「倒挂控水」,反而会耽误最佳抢救时间。
研究发现,溺水后气道关闭,呛入的水主要进入胃部而非肺部,不会影响呼吸;而肺部的少量积水会快速进入循环,被人体吸收。
《美国心肺复苏指南》也明确表明:通过任何手段去除呼吸道内的水都是没有必要的,并且会造成潜在的危险。遇到心脏骤停最重要的是心肺复苏。
误区四:溺水只发生在水中央视网曾报道过一个新闻:
美国德克萨斯州4岁男孩在游泳一周后「溺水」身亡。
孩子从泳池出来时曾表示不适,伴有呕吐腹泻,但家人并未在意,最终因窒息抢救无效死亡。
医生诊断这属于「继发性溺水」,即由于呛水吸入含氯气的水,虽不至于影响呼吸,但引发了肺部水肿。
而水中的细菌也会导致肺炎和急性肺水肿,引发高烧、咳嗽、呼吸困难等。
另外,儿童或过敏体质者在受到冷水、泳池消毒剂或细菌刺激后也存在隐患。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肖水芳表示,遇溺者会由于屏气发生喉头痉挛,空气和水都无法进入,会把自己憋死了。
美国父母网站(Parents.com)一篇科普文章指出,如孩子游泳后出现以下异常情况,必须及时送医:
1、不断咳嗽,喘气浅而费力,胸部起伏剧烈
2、容易困倦疲乏,或体温升高
3、记忆力下降,恶心作呕
防止溺水,人人有责
《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统计显示,溺水已成为1-14岁少年儿童的头号杀手。
其中1-4岁婴幼儿占据半壁江山。
溺水主要发生的场所前三位是:公共居住场所,家中,农场。
安全在你心中,生命才能在你手中。
防溺水,已成为少年儿童健康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请牢记:
去具有正规资质的游泳馆或早教机构。下水前注意头部、手臂、腰部、腿部充分拉伸,环绕脚踝,直至身体发热;
另外,注意检查泳圈、浮板、臂圈、背心等是否完好无损、符合标准;
对孩子时刻保持密切关注。防止倒扣、呛水、滑落,保持一臂以内安全距离,切忌玩手机、打电话分心造成疏漏;
掌握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抓住抢救的「黄金4分钟」。当伤者昏迷、无脉搏呼吸,及时拨打120,同时采取A-B-C急救法:
A(Airway):打开气道,清除口鼻异物,保证通畅;
B(Breathing):进行2次深度人工呼吸,给气超过1秒钟,胸部应有明显起伏;
C(Circulation):以每分钟100次的速度,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每30次按压进行2次人工呼吸,如此循环。
来源:知乎@豆嫂
注意,0-1岁婴儿用两根手指按压,2-12岁儿童单手按压。
水虽无情,人要清醒。
生命的河流,需要安全作为绵长的护堤;生命的画卷,需要安全作为神采飞扬的画笔。
让我们把安全永驻心间,牢记准则,沉着冷静,杜绝溺水,再无人祸!
- End -
作者:顾葱白,教育心理学专业研习者。用有爱的内心和理性的大脑,探索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方式。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举报/反馈

凯叔讲故事

870万获赞 33万粉丝
凯叔讲故事APP官方帐号,优质亲子领域创作者
百家榜创作者,凯叔讲故事APP官方账号,乘风计划作者,优质亲子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