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677字,预计学习时长5分钟
博士是科研人才的主力军,然而目前国内的博士生名额分配不足。尤其是随着企业高薪挖人的举措,学术科研人才缺失成了普遍现状。人才储备供给不足,必然会影响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进度。
小芯我是没有读博的能力。有能力的人要顶住压力,看看老师们对人才的渴求的目光,便会会赋予你专心科研的勇气。
这期是“老师们敢想敢说系列“,错过可能别无分店。
“我想搞事情,有钱有项目但是没人”
目前科研进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博士生名额分配的问题。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陈文光在大会上调侃道:因为博士名额稀缺,年富力强又想干活的却不能干的老师,真是一肚子苦水。
顶会上发论文的华人,无论是科研还是工作都去了美国。这会导致中美科技实力的脱钩。一流高校需要尽快培养自己的博士生,充实科研和产业队伍。在人才培养制度上市与国际接轨还是中国特色,中国在体系建设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有钱有项目?最终还得看title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武永卫教授说中国的博士招生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大锅饭,人才靠抢,二是以项目和经费为指标,如今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老师的教研系列和title。
从学校里面以院系为单位分指标,到现在学校直接到个人,都存在教师间的博士争夺。从重科研项目到重人才title,从爱财变成了爱人,僧多粥少的现状没有多少缓解。
面临人才短缺,学校方面有一套官方说辞:我们不能人多,我们要培养精英;博士要做基础研究,不需那么多人;学校没宿舍;数量不能多,人多了质量就下降了。
作为人才性质特殊的国防科大,其人才培养体系和面临的状况更为复杂。张春元教授以本校为例,指出了现在博士生名额分配面临的问题:
一是难以量化,模糊。无法传递给报考考生明确的招生信息。导致行政和教学之间的争论;
二是诸侯模式。各专业之间互相叫苦,指标难以倾斜。
三是总指标少。由于本校是军队系统,博士生的名额时常被砍。
内外博士分配机制:Funding为王?意向双选?直接分配?
三位老师就自己博士生名额分配机制发表了自己的困惑。来自浙江大学具有海外博士求学背景的任奎教授着眼海内外博士生名额分配制度,发表了自己的思考。
以SUNY Buffalo为例,海外的公立大学系统,基本上是不限制博士招生人数的。钱多就多招,没钱就不招。学校方面有相应的鼓励政策,一是Fellowship,你的学生足够优秀,能吸引到学校给的钱。另一种福利是TA,一般是可以覆盖学费或生活费的,可以保证一些基本名额。
国内的高校,以浙大为例,研究生院决定学院学科的名额分配,学院内部根据学科/研究所名额分配。对研究活跃的年轻教授而言,研究生名额不足是普遍现状。
任教授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降低硕士生的招生名额换取博士生名额的扩大。当然只是设想。
身为博导要加强与博士的交流:meeting+funding+质量
面对教育部的名额限制,大部分高校本身是无能为力的。面对企业的重金诱惑,人才流失,高校也是无能为力。而身为博导,能做什么切必须有什么样的责任呢?
在开放式提问环节,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杜小勇教授发表了自己的体会和观察。他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有没有时间每周至少要和自己的博士生meeting一次?
第二,我们现在对学生是不是足够关怀?尤其在经费上,是不是有funding?
第三,能不能保证质量?
所以,现在不是说扩大名额的问题,一个博导能保证一个,已经足够。重点在怎样提高培养的质量,怎样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博士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名额不足,分配不均的问题。老师培养模式和目标是否能保证、博士生的评价体系等等,都需要一个更为完善的讨论。小芯相信,人工智能领域对技术创新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好奇,会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加入到科研的队伍中去。
留言 点赞 关注
我们一起分享AI学习与发展的干货
欢迎关注全平台AI垂类自媒体 “读芯术”
举报/反馈

读芯术

43.5万获赞 12.1万粉丝
专注年轻人的AI学习与发展平台
鲲鹏计划获奖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