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坨又称喜团,在武汉已有百余年历史。无论是哪个名字,都透露着一股喜庆气氛。它是武汉的传统特色小吃,是由糯米粉滚成圆团,再裹上一层芝麻炸熟而成,炸熟后外脆内软,外焦里嫩,色泽鲜艳,咬一口,一声脆响后糖汁四溢,满嘴芝麻香。欢喜坨的名字还是很好听的吧,虽然有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但是味道确实很不错。这个小东西,仿佛有魔力,不管你日常多么习惯用普通话,但是看到他总会不由自主的用武汉话念出来,才觉得够味。每次拿的时候都会秀秀气气的,生怕一不小心就捏瘪了。
武汉人对欢喜坨的热爱从名字就能看出,常用“欢喜坨”来形容一个人憨厚可爱、惹人喜欢。作为全国都非常知名的点心,欢喜坨经常出现在各种场合,糯米的外壳,内部柔软清香,外壳上撒上芝麻,绝对的人间美味啊,吃起来香脆香脆的。早期的欢喜坨,吃起来像是沾满了芝麻的豆沙馅炸汤圆。刚出锅时圆滚滚的好似一颗小皮球,趁热咬上一口,表皮酥脆,芝麻香气四溢,内馅绵软,糯米细腻香甜,切记不能贪快,半空的内心总是有些烫嘴。
欢喜坨,小时候最喜欢的美味。记得小的时候,一个欢喜坨才卖四毛钱,真是好吃的不要不要的,所以现在这个情结还在,只要看到欢喜坨就想吃。刚从锅里捞出来的欢喜坨,外形似球,外酥内软,圆圆的一只很是可爱。轻轻用筷子一夹,立马就泄气了。在武汉话里, “欢喜坨”除了表示食物外,还有一个意思,在形容一个人笑得憨厚可爱的样子的时候。要是武汉姑娘喊你“欢喜坨”,可不是在骂你,说不定呀,是看上你啦。
欢喜坨就跟人一样,你不若去了解它,看到的仅仅是它的一面。过早的油炸食品里,“欢喜坨”算是最特别,因为它还走“上层路线”,除了小摊贩卖它,在酒店里它的身价也是翻倍的。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健康,像这种重油类的欢喜坨都渐渐消失在时间里,但依然无法阻挡美食的寻找与传承。街上卖的欢喜坨越来越少了。小时候第一次吃欢喜坨,爸爸说是甜的很好吃,我以为里面会有夹心,结果吃完了也没发现夹心,一直认为爸爸骗了我。可是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它真是好吃呀。
武汉传统小吃"欢喜坨"
欢喜坨,磨细的糯米粉团成团,炸到金黄再进麦芽糖锅里滚一圈,沾上满满的芝麻, 质地外脆内软,外面满是烘热了芝麻的酥香,配一碗豆腐脑更是圆满!随着人们饮食口味上对油重食品的冷落,欢喜坨渐渐退出“主流早点”的行列。小伙伴们,武汉传统小吃"欢喜坨",咬一口,一声脆响后糖汁四溢,满嘴芝麻香,你吃过吗?
举报/反馈

花弄

6.6万获赞 1.4万粉丝
以书为伴,侍花以弄,娱生活之乐趣。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