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书坛依然是晚明书风的延续。无论是以王铎、钱谦益、吴伟业等为代表的“降臣书家”,还是以傅山、担当、陈洪绶、查士标、龚贤、朱耷等的“遗民书家”。明代“大写意”与“小写意”书风的两条脉络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继承和延续。
澎湃新闻获悉,“气格俊迈——明末清初书法作品展”今天在南京博物院开幕。作为“晚明书法展”的姊妹展,南京博物院以明万历三十年(1602)、清康熙四十年(1701)为前后界线,从所藏古代书法作品中遴选出明末清初数十件精品,包括明末“三株树”之一的王铎、“朱衣道人”傅山、吴伟业、査士标、四僧中的八大山人等人的书法真迹,展示了明末清初书法艺术的发展状况、重要成就和多元并存的书坛生态。
王铎 《临阁帖》 绫本 草书 1631年
晚明时期,程朱理学逐渐衰微并异化,陆王心学继续发展,禅宗思想盛行。从哲学到文学艺术,都表现出了一股空前强烈的个性解放思潮,出现了一大批重个性、重创新、重主体情感抒发的书法艺术家,以徐渭、董其昌等人最具代表性。除此而外,当时书坛尚有与董氏并称“晚明四家”的邢侗、米万钟和张瑞图,云间书家莫是龙、陈继儒,篆隶书家宋珏,明末“三株树”——黄道周、王铎和倪元璐,以及“朱衣道人”——傅山等人,共同铸就了浪漫多元的晚明及明末书风。
陈洪绶 《五言绝句》 行草
八大山人《禹王碑文订正》
甲申之变后,王铎、傅山等人以不同身份进入清朝,继续在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入清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书坛依然是晚明书风的延续。从政治态度上看,王铎、钱谦益、吴伟业、周亮工、戴明说、法若真等人可谓“降臣书家”,傅山、担当、陈洪绶、归庄、查士标、龚贤、宋曹、朱耷等人则可谓“遗民书家”。从书法风格上看,明代书风的两条脉络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继承和延续,大致形成了以王铎、傅山、宋曹为代表的“大写意”书风和以担当、查士标、沈荃为代表的“小写意”书风。
程正揆《书马戴<赠杨先辈>》 行书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别署松樵等,河南孟津人。王铎行书取法广博,初学《圣教序》,兼学时人,一生临帖不辍,在“二王”之外,受米芾影响尤大,其行草被视为书法中的“大写意”,狂草得益于《淳化阁帖》,笔力刚健,以圆转贯气,以折锋增势,撼人心魄。
王铎 《五言律诗》 行书 1640年
米芾为王铎最为崇拜者。从展览中王铎的《五言律诗》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米芾的影子。不论是用笔还是结体,都与米芾书法十分相似,但不同的是,王铎在将小字展大书写的过程中加入了更多的顿挫和方折以增加力感。其用笔精微,结体、章法、墨法变化多端而有层次,克服了小字展大后“不耐看”的难题,将明代以来长卷大轴的书法形式发挥到了极致,为明代书法的形式美注入了新内容。
王铎 《临二王帖》 扇页 草书 1643年
另外,王铎取得如此大的书法成就与其勤奋刻苦是分不开的。他视“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为必尊之古。临古帖也是其应酬的主要手段。他取法广博,除了临摹“二王”、米芾等古代名家法帖之外,他还取法少数时人和名不见经传的古人以为补充,这一点很特别。《淳化阁帖》是其主要临摹对象,但王铎有自己的临摹和取舍习惯。对于应酬之作,王铎坚决规避丧、乱、哀、祸、病、痛、死等一类不祥含义之字眼,有时还根据需要“拼临”多帖,但其高超技法和统一能力又让人看不出丝毫破绽,俨然是一幅全新的作品。如展览中王铎的一张扇页作品,便是王铎在临写过程中当机取舍的结果,节临王羲之《敬豫》《适太常》《月末》《吾唯》,王献之《玄度来何》诸帖而成,墨色丰富,层次分明。
傅山《书杜甫<白帝城楼>诗》 行书
与明代徐渭、王铎等大草稍相接近傅山的狂草重真性情,强调气势;在大气磅礴上又比徐、王二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傅山不仅是个创作家,而且是个理论家,他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理论上,他提出“四宁四毋”,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可谓扫荡元明书法的偏狭精巧趣味而走向广博的境界。《自作诗》又被称作《右军大醉诗》,正是傅山草书的代表之作,中锋和侧锋交替使用,俯仰和正侧率性而出,结体宽博而大气,书家通过大笔浓墨、纵横牵绕让书作的气势一贯而下,自右到左,似有横扫千军之势。
傅山《右军大醉诗》 草书
在遗民书画家里,新安画派査士标与清初“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的书法也是不容忽视的。
查士标《湖上酬友诗》 草书
查士标(1615-1698),字二瞻,号梅壑,安徽休宁人。原为明诸生,入清后不仕,以布衣终身。他的书法深受董其昌影响,虽然后来他曾有意识地向上追溯至宋人米芾,欲从古人那汲取养分以寻求突破,但终究未能如愿。他是董其昌书风在清初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播者。此作以圆笔为主,虽然书写的是大字,但却如小字般精微,用笔内擫,中宫紧缩,无论是其用笔、结字还是章法,都与董其昌书法神似。作品所书的《湖上酬友诗》很可能是查士标的自作诗,作于某年除夕前一日,又正好为立春日。诗歌描绘了一幅湖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徘徊于山水之间的悠闲之情和朋友相见的欢快之情。
朱耷《书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行草 1705年
朱耷《书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局部
而朱耷早年对楷、行、隶、篆各种书体均有涉猎,于欧阳询、黄庭坚和董其昌身上所得良多。六十岁后,其书风大变,变得更加凝练、自由,又略带黄庭坚痕迹,各种形式的书法作品也大量增加。到七十岁左右,其书风基本成熟,主要特点是:使用秃毫,用笔裹锋,圆转流畅,不故作提按顿挫和迟涩扭转,线条质朴、自然;结体上,千方百计地利用汉字的造型特征,对字形加以夸张的变形处理,原则是打破平正,外紧内松,又于不平衡中求平衡。
吴伟业 《嘉湖访同年霍鲁斋观察四首》之三 行书
南京博物院表示,此次展览所谓“明末清初”,从历史时限上说,与“晚明”有一定的重合,是“晚明”的延续。具体而言,“晚明”书家指生活于明晚期,逝世于崇祯末年,大致以万历元年(1573)和崇祯末年(1644)为前、后界线。而“明末清初”书家生活创作的时间比之稍晚,他们生活于明万历后期至清代初期,大致以明万历三十年(1602)、清康熙四十年(1701)为前、后界线。明末清初书法是晚明书风的延续和发展,其中多有名家精品,大可一观。
宋曹《节临张芝<冠军帖>》 草书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很多文学家、政治家及一些军事家,虽非纯正的书家,但也明显地受到这股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所作书法个性豪放,也多为高堂大轴,反映了明末清初书法之时代风貌。
(本文图文由南京博物院提供)
举报/反馈

澎湃新闻

1亿获赞 709.5万粉丝
澎湃新闻,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
澎湃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