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之后,导弹作为一种精确打击武器逐渐流行开来,特别是在至关重要的防空作战中大放异彩。1959年10月,中国防空部队使用苏制萨姆-2地空导弹拿下了防空导弹击落飞机的“一血”,而到了1973年,在以苏制萨姆-6地空导弹系统为主的综合防空系统的伴随式掩护下,以埃及军队为主力的阿拉伯联军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前所未有的重创了以色列军队,一向以精锐、敢战闻名的以色列空军更是溃不成军,仅萨姆-6就取得了击落40架以上的战机,造就了当年著名的“SAM危机”。
图1 SAM-6的“高效”一度令西方空军胆寒
以此为起点,美国人下定决心研发隐身飞机以对抗日益复杂、高效的防空系统,而且成就斐然。1981年,世界上第一种隐身飞机F-117“夜鹰”首飞成功,1989年7月,美国第二种隐身飞机B-2“幽灵”又实现了首飞,此后的F-22“猛禽”、F-35“闪电Ⅱ”也陆续首飞并服役,可以说美国人直接造就了世界空军全面进入隐身时代,但或许有好奇的朋友会发现,美国人4种隐身飞机在造型上有着很大的变化,那么隐形战机是否有统一设计方案呢?为什么F117和B2长得那么不一样?
这就要从飞机隐身原理说起了,所谓的隐身飞机说白了就是雷达隐身,而雷达则是利用物体反射电磁波的基本原理进行探测的,反过来说要实现飞机的隐身基本方法就是让雷达发射的电磁波打在飞机身上时不发生反射。从这个意义上讲,飞机的隐身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外形设计和隐身涂料。
图2 采用多面棱体设计的F-117“夜鹰”
所谓的隐身涂料,其实就是针对特定电磁波研发的吸收材料,目前主要分为雷达隐身涂料、红外隐身涂料、可见光隐身涂料、激光隐身涂料、声纳隐身涂料和多功能隐身涂料等,隐身飞机通过这些涂料最大限度的吸收雷达、光电等探测设备发出的电磁波,尽可能见识少反射,从而实现增强隐身能力的目的。
图3 扁平设计的B-2“幽灵”隐身效果更好
而实际上隐身飞机的重点在于设计。以F-117“夜鹰”为例,这种隐身战斗轰炸机采用多面棱体设计,雷达发射的探测波束打在它身上并不会沿原路反射回来被接收机接收,而是产生所谓的漫反射,大量电磁波被反射到其他方向,雷达接收机根本接收不到完整的反射波束,从而产生“隐身”的效果。
而B2则又是另一种设计思路了,在飞翼布局领域深耕多年的诺斯洛普在B-2上大胆采用了平行设计原则,不仅实现了B-2整体机翼前后缘平行,而且各种接缝锯齿化后,同样平行,因此B-2整个机体所有棱边只有两个朝向,雷达波打在它的身上,只会反射到特定的两个安全区,而雷达接收机基本接收不到反射波,从而实现了相对F-117更好的隐身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F-22和F-35都采用了类似隐身原理的根本原因。
当然并不是说采用了平行设计原则的隐身飞机就完全无法发现。实际上由于电磁波的基本特性,平行设计原则只对特定波段的电磁波能起到比较好的隐身效果,在面对一些针对性很强的防空雷达时也会露出马脚,再加上隐身飞机打开内置弹舱时会很大程度上破坏隐身效果,因此所谓的“隐身”至少是相对的,并非无法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