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书法,学什么——访书法家杨涛
书法,尤其是少儿书法,在近些年可谓是“自带流量”,只要提及总会引发热议,针对某传媒书法公开赛活动的举办,本报记者专程采访“鉴字官”杨涛,请他对网友热议的几个话题来谈谈书法。
新华社 郝群英/摄
|临摹:考察造型能力|在活动中,少儿书法比赛挑战的第一个环节“小试牛刀”是临摹给出的经典法帖中的一个字,如临摹《兰亭序》中的“永”字、《多宝塔碑》中的龙字等。为什么首先考验“临摹”,杨涛表示,这主要是考察作者面对经典法帖的造型能力。
“中国传统书法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是结构,一方面是笔法,对初学者来说,笔法相对微妙,难以切入,而结构对他们来说是宏观的,能看得明白。”杨涛表示,我们常说“像不像”,这只是针对结构而言的。笔法、结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息息相关,从唐代开始,中国书法对结构注重研究,制定了法则,这其中不仅代表了一种审美,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作为中国孩子学习中国传统书法,首先要通过书法学习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从一目了然的结构上切入,随着年纪的增长、心智等各方面的成熟,再慢慢往更细微的笔法上转变。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经典法帖,是在书法发展史中被大家所共识的,无论从结构还是笔法,都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杨涛觉得,作为年纪小的初学者,在学习结构的时候,一开始不理解没关系,把它读下来、背下来,随着时光的沉淀,其中的道理自然慢慢会懂。
|不识字:书写内容和书法的关系|在节目中,郭宇暄小朋友由于还没上小学,“妙笔生花”环节中“离离原上草”的下一句虽然能背诵,却不会写,但她之前临摹的“国”字、在邱振中教授的建议下书写的“一草一不”四个大字,却获得“鉴字官”们一致认可,认为非常“大气”。这不禁让我们好奇,专家们为什么觉得她写得好?书写内容和书法有关系吗?
“小朋友令我感动的是,我看到了她非常有张力的线条,似文字非文字的质朴的结构。”在杨涛看来,就书法本身而言,传统的书法的核心是笔法和结构,但是从他的角度来看,其最根本最本质的问题是线质的辨识能力。
杨涛告诉记者,审美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来自线质本身的内容,属于“无法”;第二来自于法度阶段的结构、用笔等,是“有法”;最后一个阶段,把“有法”的内容融会贯通,在笔下呈现自我,到达“有法无法”状态。
“我们看一幅狂草作品,并不会因为不认识字,就对这幅作品没有一点感觉,相反,我们也许会很喜欢,而这个喜欢也许跟内容没有关系。又如王羲之的《上虞帖》、王献之《送梨帖》等,说实话那些内容对我们来说是很无聊的,或者是没有意义,但我们仍把它奉为经典,是因为看到它内容之外的、跟书法有关联的部分,如线、结构、用笔、气息,以及所有这些集中在一起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杨涛表示,“我并不排斥文学与书法的关系,她们之间有关系,但不大,因为书法本身有最本质的东西,对线辨识的能力,对结构本身的观察,对笔法细微的判断,乃至于最后与我们的精神、来自天地间天人合一的判断,这些是书法本体的,她跟内容没有直接大的联系。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她并不是文学的附属,不能用诗词歌赋等文学内容来取代书法最本质的东西。”
对于郭宇暄,杨涛建议,虽然现在对书法线质的感觉很好,但不能继续这种状态,她必须学习书法的“规律”,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识。
|谦虚:通过书法学传统文化|在活动最后,其中一位小朋友由于连胜两关而显得洋洋得意,倪萍和杨涛都对他提出了严肃的批评,杨涛认为他过于骄傲,告诫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对骄傲这类词汇进行赞扬的内容;倪萍更是说,做人要人好,人好就是“宽容宽厚善良”,千万别以为自己天下无敌。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要求,大家都从心理上产生排斥的人,再有本事,也是很难成长的。”对于节目中一直很温和,忽然变身“严厉考官”,杨涛如是解释。
“我们文化传统中没有‘争’、互相得意的部分,学书法目的是要感受这种文化精神,学了书法,还保持着有戾气的状态,那学书法的意义何在?只是为了把字写好吗?”杨涛严肃指出。
|建议:初学者更应学墨迹|在杨涛看来,现代人学书法有很多问题,比如现在大多数人从“欧颜柳赵”入手学习书法,“这些人没问题,但我们用的多是这些人的碑刻,那就有问题了。”
在杨涛看来,碑刻的内容虽是由作者撰写,但往往是别人书丹,在这过程中就丢失了很多信息;再由刻工理解、诠释后勒石,这其中信息又被丢失;几千年间,风吹日晒,碑刻被风化、腐蚀,信息量又被丢失;每个时代不同的拓工,墨的轻重直接影响了字的粗细大小的变化。现在我们看到的斑驳的碑刻、拓本,和最原始的内容相比,信息量所剩无几。“这些内容让初学者、低幼龄的小朋友来学,让他用有限的经验来还原作者的精神,太难了,但大家都这么开始的。”
“我们要停止这样的学习方式,应该找信息量大的墨迹版本,学习到其中重要的部分,等到具备了足够的能力再去学碑。”杨涛建议道。
李刚田(西泠印社副社长) 颜真卿书《华岳题名》跋
少儿学书,得法最关键
文/赵阳(杭州银湖实验学校专职书法教师)
刘熙载《艺概》中讲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书法艺术就是通过千变万化的线条,浓淡相间的墨色和回味无穷的韵律来展现作品的意境与作者的艺术水平,看似简单的书法作品,其实是作者内心的表达。作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实践者,我认为,书法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写字教育这个基础阶段,更重要的是要上升到艺术教育的层面,少儿书法教育更是如此,从小培养孩子对书法的兴趣与热爱,正确引导孩子学会书写中的道理,不断提高孩子对书法艺术的审美品位,这应是少儿书法教育的最终目的。
少儿学书,得法最为关键。书法学习,以临帖为主,从古典碑帖入手,让孩子感受到线条、线质以及空间的美,在临摹的过程中体会提、按、收、放四字。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开始我会选取学生审美上容易接受的平和秀美或者体态端庄大方的一路,根据学生技法的逐渐熟练,后期再选择风格强烈的碑帖进行学习。临摹方法上通过读帖、对临、背临、放大临等多种形式,给予学生眼、脑、手的锻炼。具体教学以“先笔画、后结构、再章法”模式,循序渐进,分解-整合-再整合,在反复的训练中学生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创作就是将临摹中所掌握的技法转化为自己笔下的东西,也就是对结字、章法、用笔等的把握。创作作品应具有指向性,学哪家,创作风格上就尽量往哪家靠拢。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完整作品,他们会信心百倍,作为老师这时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引导他们发现自己创作中的不足之处,找到不足之处后,分析原因,激发出孩子内心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将此转化为其对书法学习的热情,创作训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书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素养也需要提升,让学生的书法学习生动有趣,简洁易懂,还要注重书法艺术知识的渗透,让孩子们在习字的过程当中,感受汉字之美,热爱书法。(原刊发于2019年6月22日《美术报》书法版)
举报/反馈

艺周刊

12万获赞 3.4万粉丝
闻名。不如相识“艺+”高端阅读平台
艺术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