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本期来给大家介绍一款非常出名的小吃,“薄脆”是老北京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人吃早点,一般都忘不了向卖炸油条的摊主要个薄脆吃。既薄又脆,但薄而不碎,脆而不散,香酥可口。薄脆酥脆焦香,是人们非常喜爱的小吃。现在,你经常看见卖煎饼的会把薄脆夹在煎饼里,与煎饼的口感绵软,形成鲜明的对比。
薄脆,实际上就是一种薄如绵纸的油炸食品,因为其最大的特点薄、脆而得名。关于它的来历传说,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在西直门外一里左右、广通寺南边的大道旁,有一个茶馆叫“亿禄居”就卖薄脆。它当时做的是自己做的“大薄脆”。这种薄脆和一般的薄脆不一样,是用香油炸的,而且分咸、甜两种。因为制作时,火候适度,所以炸出来的薄脆又香又脆,当时整个北京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于是,这个小茶馆也被人们称为“大薄脆”,而不再称呼其“亿禄居”。在当时的北京有个谚语:“西直门外有三贵:火绒、金糕、大薄脆”,说的就是这里。其他两种,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亿禄居的大薄脆,却实实在在在以后的二百多年时间里享有盛名《北京琐闻录》也有记载。说有一次,康熙微服游圆明园时,路过“亿禄居”,吃了一次“大薄脆”,并且大为称赞。
这还没有完,康熙接着传旨,让亿禄居的师傅隔段时间就送一次“大薄脆”给自己吃。由此,这亿禄居的“大薄脆”竟然成了清朝宫廷御膳房的一道野味食品。这样一来,不仅是满足了皇帝的喜好,并且使得亿禄居的“大薄脆”更加声名远播。多年以后,我国知名作家霍达,还在自己的名作《穆斯林的葬礼》中多次提到薄脆。所以这个是很传统的一款小吃。
比如“俩人每人啃着一张薄脆,倚着垂华门,你看我,我看你。”其中还有这样的一小段对话:“妹妹,薄脆好吃吗?”,“好吃,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童言最真,说明北京的薄脆实在是一种美味小吃。现在,北京制作薄脆比较有名气的还有南来顺、大顺斋等饭店。制作工艺:先把一两左右的面剂子,蘸上油,用擀面杖擀薄,稍微醒一会,再向四周抻抻,接着用手指扒、推,形成一个长三十厘米、宽二十厘米,四边稍厚而中间却薄如纸的长方形面片。
如果用手提起来,就会发现中间薄的区域是透亮的,甚至能见到东西。擀到这种程度后,就赶紧把面片迅速放到锅里,用小火炸,直到焦黄透亮时,再捞出来轻轻地平放好。否则,就有可能脆裂。因为薄脆非常容易破碎,而且制作费时间,所以一般的小摊是不专门卖薄脆的,只等有人来买时才会现场制作。吃薄脆也有需要注意的,就是薄脆只能一个人吃一个,而不能分着吃。
因为薄脆的中间太薄了,如果一掰,中间就会掉下一大块,甚至有可能掉下来,所以薄脆一般不能掰开吃。另外吃薄脆时,要用手或者其他器具接着,这样掉下来的还能再放到嘴里吃,吃的时候还要嚼出响声来,这样才叫真正的吃薄脆。本期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爱吃这一款的朋友们,你学会了吗?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和下方留言哦!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