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种引人向善的民间曲艺
曾经表演满堂喝彩
如今传承后继乏人
如何坚守和发展
本期《江城非遗坊》
我们去听索河善书的故事
在蔡甸区索河镇新庄村,提起袁大昌,可谓家喻户晓,他是当地一位著名的善书艺人,他主台的表演,总是场场爆满。
善书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曲种,远在汉代就有萌芽,唐代时出现了说唱并茂的“俗讲”,明代永乐年间便有官方的“钦颂善书”印行天下,因为演说的故事多以宣扬忠孝信悌、善恶有报等为主题,故名善书。康熙皇帝曾亲颁“圣谕广训”,将这些“圣谕”辅之以善书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宣讲。而后,慢慢发展成为民间曲艺形式。
索河善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袁大昌:从清朝开始,是要有顶子才能说书,顶子是什么,秀才,拔贡,监生,那些功名的人就能够说书,到了民国时候,就演变成士农工商都可以说书,那是在民国时候,到了最后,凡是地方上的聪明人,学得出来的,师傅收了,是个材料就把你带出来了。
善书的演出讲究“韵散相间,讲唱结合”,整个演出分为讲、唱、答、对四项,由一人掌案主讲,一至数人分角色宣唱。
索河善书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袁姣荣:一人掌案,然后用我们地方方言把它讲出来,一人宣词,然后另一人在旁边答词,假如说他宣的时候,宣的是我伍娇玉,泪滚滚,双膝跪地,说你这是干什么,然后旁边就有一男一女答词。
索河善书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袁宏新:他讲的什么书,让你出去宣词,或者是出去对词,宣词那是固定了的,对词完全是靠脑筋里面灵活运用,那方面怎么问,我就怎么答,要把那个事情衔接好,不然这个书就说得牛头不对马嘴,那就不行。
善书一般讲夜场,也有讲日场的,长书一场一案,一般三四个小时,短案一场数段,无论长书短案,都有一个“忠、孝、节、义”的正面典型贯穿其中。
除了坚持演出,袁大昌还一直在坚持编写善书案本,一个案本,少的一两千字,多则七八千字。袁大昌一共手写了近500本,其中1/3是默写的古本,2/3是原创。
袁大昌的儿子 袁中秋:他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花到这上面在,他就是把所有的时间攒出来的话,就是所有的时间挪用出来就是著书,有时候晚上甚至写到二三点,如果他要是想到那本书的构造完整了的时候,他写通宵,一直从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到他临终,他都在著书。
为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曾筹集资金贴补公益演出,并将袁老先生珍贵的手写案本编撰出版。如今,索河善书的演出场次和听众逐渐萎缩,说书人也越来越少,2018年袁大昌老先生逝世,如今,当地仅有2名说书人还在坚持善书表演。
蔡甸区索河街宣传委员 叶飞:一方面是要加大重视和保护力度。我们也是呼吁各级有关部门要从机构、人员、经费,还有政策方面要加以倾斜,避免善书这一个古老的艺术形式失传。第二是要进行形式创新。我们善书的表演艺人也要从自身出发,在表演的形式和内容上要紧跟时代步伐,大胆求新,与时俱进。第三方面是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通过各种媒体去了解它,去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并且积极主动的去传播传统文化。
举报/反馈

武汉广播电视台

1701万获赞 11万粉丝
武汉广播电视台百家号
武汉广播电视台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