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镇的古街、旧巷、老村庄是镇民世代聚居的地方,其地名迹址的变更或消失,都是历史兴衰沧桑的印记。
白沙。原是东海岸边白沙滩涂,历经土著移民围垦开荒、繁衍生息,终形成村落,称之“白沙”。
永济桥 大桥山寨。隋唐时始称“村寨”,宋时称“山寨”并改为“镇”,明初时一度称“市”(见清嘉庆《维扬志·公署志》)。
玉带河与带水。明永乐年间平江伯陈瑄开凿白塔河水道,其时河流环绕大桥镇周围,经三江营出口至长江,形如带状,人称“玉带河”,又名“带水”,称大桥为“带桥”。
大桥。清康熙年间地人贤士朱江独资建永济桥,横跨玉带河两岸,贯通东西街,至此大桥才有名副其实的大桥,亦是大桥镇的地标。民国初称“大桥”市,民国十八年(1929)撤市称镇,区域划分为“大桥”、“青龙”、“仁寿”三镇,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解放。今为当地社区名。
白塔河 曲巷。大桥镇东街一弯曲小巷。该巷狭窄多弯,其宽度仅容一人步行,对面来人须侧身通过。小巷蜿蜒于民宅墙院之间,故名。
七姓庄(现为新塘村七姓组)。因姚、魏、李、张、顾、褚、徐七姓住户居于此而名。
青龙桥。传说古代曾有青龙游至此,亦说此为青龙地(旧有“青龙”、“白虎”之说),故名。
花土地庙。位于大桥镇南后街四岔路口(现为团结街中段)。该庙建筑较为考究,庙外围砌了花花墙,对街两面墙上彩绘了《二十四孝图》,每年七月大桥镇盂兰会在此举行。该土地庙不同于一般土地庙,故冠之以“花”。解放后,街道拓宽,花土地庙被拆除。
水巷。大桥北后街通河边之巷(现为菜市街)。该巷西端为大桥河码头,人们常年肩挑手提饮用水都经此巷,挑水向东者亦经此巷,巷内地面终日潮湿,遂名“水巷”。现今有了自来水,取水不必肩挑手提,该巷已不复往日水迹斑斑,然群众仍习惯称此为“水巷”。
乌龟洲。位于大桥镇南郊(今童兴村赵庄组土地),关于其来历的传说有二:
一、此处地形酷似乌龟,故名“乌龟洲”。
二、此地由江南田氏购买,造墓于此,并建墓道坊一座。每年该户来此祭祖时,都装运一船江南乌龟洲的乌土撒在该地,藉以怀念祖先,不忘故土。长年累月,乌土愈积愈多,该处土壤也因此得到较大的改良。由于是从乌龟洲运来的乌土,故此地取名“乌龟洲”,现已为村民住宅区。
南坝口。现为童兴村赵庄组土地。相传玉带河流经此处,在这里筑坝一道,便利路人行走,故名“南坝口”。
塌扒街。在大桥镇条石大街东尽头,有一南北向横街,与东西向的条石大街连成“T”字形,像农具塌扒,于是这“T”字形的一条横街就名“塌扒街”。
条石街 凤凰嘴。大桥镇西郊,有一片荒冢,为“娃娃地”(系埋葬婴儿及夭亡青少年之坟地,故名)和高姚坟(娃娃地北端的两座高坟,葬有高、姚二姓死者,故名)。人立高姚坟远望,只见娃娃地荒冢累累,犹如凤凰两翅的斑斑翎毛;在娃娃地南端有一道长沟直通大桥,镇西街有一河塘,长沟象凤凰的长颈,河塘似凤凰嘴,因此这一带以“凤凰嘴”得名。
顾家墩。位于大桥镇南郊,在全镇地势最高,像一丘土山。相传是顾图河的衣冠冢及顾氏族中人坟地,但并非人工所挑。顾图河殁后,族中人葬其衣冠于顾家墩,事毕归去时风雨大作,雷电交加,顷刻间顾之衣冠冢的封土渐渐增高。当族中人刚刚回首观望,坟头封土立刻停止了增高,成一土墩,故名“顾家墩”。解放后挖丘取土,顾家墩已整治为良田。
大东洋。现为马场村六、七组。传说古代此地原系海滨,往东远眺,一片海洋,因此后人将此处取名为“大东洋”。
卞家岔。以卞姓为主的村庄,因村内岔河较多,旧有“三岔九龙口”之说,于是“卞家岔”因之得名。
马场。宋建炎四年(1130),岳飞任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是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岳飞亲率所部与南犯之金兵激战于大桥嘶马、口岸一带,金兵溃败。后人将为了纪念岳飞的功绩,将岳家军泊船、系马、埋锅造饭之地分别取名为“船窝”、“马场”(今大桥镇马场村)、“烟囱口”(今已坍入江中)。另大桥镇旧时还有“大洗马沟”、“小洗马沟”(今七姓村南),相传即为岳家军的饮马地和烽火台。
大刀沟。位于马场、顾塘交界处。传说三国时关羽曾策马经过此地,风驰电掣之间,他的青龙偃月刀失手划过地面,留下一道沟,乡人称之为“大刀沟”。
三义村。旧时总称为“卞家岔”,是由孙义、卞义、戴义三个自然村组成。据传,民国三十一年(1942)该三庄联合在卞家岔做风土祭,三庄主祭人为卞林义、孙其义、戴德义,每人姓名最后一个字都是“义”,恰好象征刘、关、张桃园结义,故后人即指三庄为“三义村”。
新建永济桥 童兴村。以童家巷、兴隆庄各取首字取名。
蔡兴村。以蔡家巷、兴庄各取首字取名。
新庄。清朝时大桥有东新庄、西新庄,该庄为东新庄,后即称为“新庄”。
(朱绍明 程自祥 朱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