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正月,清苑县(现为清苑区)经常组织各路花会进城表演,戎官营村的绣球龙灯是每年必到,一出场便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叫好声、鼓掌声此起彼伏。2009年,清苑绣球龙灯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我们河北人的骄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龙灯进城表演
清苑绣球龙灯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何叫绣球龙灯?
中国是龙的故乡,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就是吉祥神圣的象征。人们把诸多美好愿望与龙连在一起,天旱无雨,舞龙求雨;逢年过节,舞龙祈求人寿年丰、国泰民安。
中国许多地方都有舞龙表演,戎官营的绣球龙灯有何不同?为什么冠以“绣球”二字?一般的龙灯,龙头、龙身、龙尾是用彩布连为一体的,而绣球龙灯与众不同,它的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是分开的。龙体分为12节,闰年时增至13节,每节代表一个月。红、绿两条龙共24节,象征农历一年二十四节气。各节之间断开,每节由两个双层圆球组成,状如绣球,所以叫绣球龙灯。
制作绣球龙灯
“踩街”和“撂场”两相宜
绣球龙灯表演,分为“踩街”和“撂场”两种。
“踩街”是边走边舞,舞者步伐整齐,台步优美,衔接紧凑,动作敏捷,配合默契,一气呵成,两条龙威风凛凛。
“踩街”表演
“撂场”在街头、院落、空场表演,是绣球龙灯的主要表演形式,更具有观赏性。引龙人持彩球(龙珠)戏逗,两条龙各节随龙头上下翻滚,尽情舞动,表演套路多根据上古传说演绎而成。“绣球龙灯”还可做“口中吐字”(条幅)“口中喷雾”“喷火”等特技表演。各节可分可合,可摆出不同文字和图形,字有“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和谐”“开放”等;图形有五星、五环、三角等。既能迎合主办方的主题,又可体现中华文化的深邃,深得广大观众的青睐。
夜间表演更动人
“绣球龙灯”的“灯”最为独特。每节球内点燃蜡烛,无论怎样舞动,内层圆球烛光始终保持朝上,不会熄灭。夜晚表演龙体晶莹剔透,光彩夺目,其造型别具一格,增加了神秘色彩。
旧时的乡村没有电灯,一到夜晚漆黑一片,引龙人持龙珠上场,一个火球便在黑色的夜空上下飞舞。红、绿两条巨龙禁不住龙珠的诱惑,由两侧直扑过来。火球左躲右闪,巨龙紧紧相随,或分或合,上下翻滚,好像争斗,又似戏耍,时而相对平行,时而纠缠在一起……此时,远处的人们看不见跑动的舞龙人,只见两条火龙追逐一个火球,仿佛蛟龙出海,出没在碧涛之中。人们看得出神,屏住呼吸,大气都不敢出。直到鼓声骤停,两龙回宫,人们才醒过味儿来,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
最令戎官营舞龙人自豪的是,建国初期,绣球龙灯到保定表演,晚上,裕华路上路灯全部关掉,两条火龙腾飞翻舞,一路奔腾翻滚而来,大街两旁观者如潮,那气势才叫一个壮观!每每说到这里,老人们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满面红光。
夜晚的龙灯表演
传承创新传佳话
从有记载的师承关系看,戎官营的绣球龙灯只能上推到清朝的王老印(1846年-1919年)。但在距戎官营不远的孙村,原先有一座娘娘宫。据村里老人说,娘娘宫里早先有一幢明朝万历九年(1581年)立的《重修娘娘宫碑记》,在施主栏内记载着戎官营“云龙圣会”会首戎轩。据此推算,戎官营绣球龙灯应有400多年的历史。
村民们历代口耳相传:以前的正月十五夜,村里到处张灯结彩,孩子们手持各式各样的灯笼玩耍,时而分散,时而集中。戎轩受此启发,研究出绣球花灯,即手持各式各样灯笼的人们排成两队,加上龙头龙尾,组成两条腾飞的火龙,在空中腾上翻下、跳跃挪移。之后世代相传,逢年过节或有重大节庆活动,人们舞动巨龙,祈求风调雨顺。
绣球龙灯原先的绣球圈架为藤皮做成,晚清同治年间,王老印把它改为竹皮,并将单层绣球发展成双层。20世纪90年代,戎福有把纸糊绣球面改为结实耐用的绸子布面。21世纪初,戎云鹏、戎瑞林、戎福元把绣球龙灯制作推向一个新高度,绣球圈架由竹皮改为钢丝,可拆卸折叠,便于运输。戎连伟、戎文学将传统的球内燃蜡烛改为电子灯光,大大增加了亮度及安全性。2001年,戎云鹏申请“实用新型绣球舞龙”国家专利,并将“云龙圣会”改名为“中华绣球龙灯”,自此,绣球龙灯得到了相关政策的保护。
龙灯内部
独具魅力获殊荣
戎云鹏是戎官营“绣球龙灯”舞龙队现任队长,他出资5万余元,对绣球龙灯进行改进,对龙灯的保护传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说起绣球龙灯,60多岁的戎云鹏笑逐颜开,满脸的自豪:“绣球龙灯具有独特艺术魅力。这龙头是多种动物的综合,龟首、鹰爪、虾眼、鹿角、马耳、马齿、牛鼻等融于一体,大嘴张合有度,上下扇动,龙的威严表现得活灵活现,而且有万物归一之势。龙体为多个断开的龙节组成的蛇身状,可以自由翻转舞动,外层像鱼鳞清晰华丽,内层灯光照得通体透明,夜晚表演时,龙体晶莹剔透。”
戎云鹏说,除了外形特殊,引龙人不可忽视,他是表演的核心人物。前人有诗云:“艳说年丰五谷登,龙蟠九节彩云蒸,瞥如声涌惊涛沸,火树千条抢滚灯。”“滚灯”即引龙人手持的引龙道具。引龙人是全场的总指挥,他不但要有敏锐清晰的引导思路,而且要做翻、转、腾、挪等高难度动作,引逗二龙翻滚,蜿蜒盘旋,并要与两条龙相互配合,互相影响。绣球龙灯植根于民间沃土,备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大力扶持,配备了服装、道具和资金补贴,省里专家进行业务指导,使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参加“河北省首届民间艺术节”荣获一等奖;参加北京市第十四届龙潭杯中华民间优秀花会大赛,荣获铜奖;参加在重庆铜梁举办的首届中国龙灯艺术节全国舞龙大赛,荣获一等奖;参加庆祝澳门回归天安门广场大联欢和在八达岭长城举行的中国国际科学和平文化年活动,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北卷)。2007年,戎官营绣球龙灯参加中央电视台在易县清西陵举办的“金土地希望快车保定站”节目录制,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009年,绣球龙灯列入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正月十五,戎官营绣球龙灯参加在保定军校广场举行的花会表演,再次成为全场的亮点;2017年,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栏目组走进清苑,绣球龙灯参与拍摄,在保定东站表演,并摆“太平”二字。
绣球龙灯是历代戎官营人传下来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我们相信,绣球龙灯这条活跃在燕赵大地上的巨龙,将会飞得更高更远!
(史新会/文 王建军/摄影 刊于燕赵都市报2019年5月27日第14版)
举报/反馈

河北新闻网

131万获赞 19.1万粉丝
河北最权威的网络媒体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河北新闻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