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面纹作为器物装饰图案,最早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李学勤先生在《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一文中,将浙江反山、瑶山等良渚文化考古发掘的玉琮、玉梳上兽面的形象,与商代青铜器饕餮纹进行对比,从兽面的形态、兽角、兽眼、兽口等部位及辅助纹饰等8个方面展开分析,认为良渚玉器与商代青铜器饕餮纹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图一 玉琮
不过李先生也客观的认为:“良渚文化玉器与商代青铜器饕餮纹之间的关系,不尽是直线的,还有待于不断的发现与研究。”兽面纹最早作为青铜器纹饰,可追溯到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3件镶嵌绿松石的兽面铜牌饰中,有两件铜牌饰很明显的呈现了兽面的特征:一件兽面双目圆睁,鼻与身脊相通,两角长而上扬;另一件面部尖喙,两角上延,卷曲似尾,眼睛呈梭形。
图四 兽面纹爵
二里头遗址铜牌饰上的兽面纹,为目前已知青铜器物中最早者,开创了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先河。另外,这些精美的青铜牌饰是中国最早的铜镶玉石制品,表现出了上古先民熟练的镶嵌技术,是十分难得的历史文化艺术珍品。
图三 嵌绿松石铜牌
兽面纹的演变经历了由简到繁再回归到简的发展过程。商代早期(二里岗文化时期),兽面纹的主要表现形态以兽目为中心,以粗阳线为表现形式,简略抽象,继而以粗犷的线条展现;殷墟二期以降,兽面纹作为青铜器最主要的纹饰之一,发展繁荣,形态多样,作为商代青铜器之美的核心和表征,主要的表现形式为“三层花”(即雷纹作为地纹、兽面纹作为主体纹饰、主体纹饰上有阴线勾勒的细节纹饰),这种形式一直持续至西周早期。
青铜器
西周早期的兽面纹基本继承了商代晚期的传统和风格,但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繁缛纤巧中追求朴实无华,在简化趋向中力求创新。西周中期以来,兽面纹日趋式微衰落,青铜器的主体纹饰逐渐由变形动物纹、几何纹等纹饰占据,如窃曲纹、重环纹、波带纹、垂鳞纹等。东周时期,在周文化浓厚的地区,某些级别较高的青铜器上仍有兽面纹的踪迹。
图二 玉冠型梳背
兽面纹是商周乃至更久远之前的器物上的装饰品,今天能够开发出来对于当时文明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见证。兽面纹不仅有利于人们对当时的工艺水平进行一定了解,对于那个时期的文化研究也将起到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举报/反馈

文藏

64万获赞 6.7万粉丝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分享藏品知识
北京华星成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