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2019.5.20 12:41 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广西壮族自治区
罗城篇
罗城篇 预告片
罗城,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九万大山南麓,绵绵群山中,古老的仫佬族文化在这里延续。
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桂州琳洞地置罗城县。
在此之前,唐王朝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在今罗城县东部设立了天河县。
罗城、天河虽曾分县而治,却自古便是仫佬族聚居核心地区,1953年,天河县撤销,其行政区域并入罗城县。
1983年,罗城被确立为中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目前其人口中有三分之一都是仫佬族。
石头围就的仫佬古村
2014年,罗城石围古村被国家民委列入全国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石围”意指石头围墙。今天,在石围古村村后仍保留着一条长70多米、用三合土拌浆砌筑的石墙,墙中设有枪眼和哨口,是罗城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防御墙。
古村至今已有650年历史,现居130多户人家,全部为银姓仫佬族人。
铮铮廉吏,威威英烈
罗城的双合古道上,至今伫立着一块“于公旧治”的石刻。
清顺治十八年, 44岁的于成龙就任罗城知县,此时的罗城在经历了20多年的战乱后,城内只有六户居民,三间县衙也是断壁残垣,杂草丛生。于成龙只能寄居于关帝庙中。
于成龙一生为官23年,始终秉持“此生绝不以温饱为志,勿昧天理良心”的信念。他在罗城任职的7年间,政绩突出,罗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他的清廉更是家喻户晓,坊间佳话不绝。
于成龙逝世200余年后,这片土地诞生了另一位心忧天下的英雄。他就是为中华民族命运而献身的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李德山。
李德山自幼习武,曾参加抗法战争,并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4月,他带领广西革命队伍参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最终英勇就义。
于成龙的功绩、李德山的牺牲,无不指引着罗城人秉承国之大义、家国天下的精神,追求着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师公欢舞草龙腾跃
古歌声声传喜悦
师公舞是仫佬族依饭节中最精彩的场面,它原是祭神、祭祖、作斋、打醮以驱邪祈福等活动中,由师公戴木制雕刻或纸制彩绘面具表演的宗教性舞蹈,后世演变为娱乐性舞蹈。
与师公舞一样,仫佬族古歌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仫佬族的对歌活动最早形成于元末明初,不但歌腔种类多,而且旋律、调式、声部组合以及曲式结构都独具特色。
仫佬古歌是仫佬族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仫佬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人们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舞草龙传承着民族文化。
仫佬族舞草龙可以追溯到明代,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过去在春节、庙会和庆丰收的时候都会组织舞草龙。
草龙用稻草编扎而成,分7节、9节不等,舞大草龙需要40人,小草龙需要20人,舞草龙时伴有锣鼓助阵。节日期间,舞草龙是沿街行进,一路上会有成百上千人跟随,沾沾龙气。
妙手绣美满,砂罐载幸福
仫佬族风俗,新娘过门前一个月,本村的同辈姑娘,都会来到未婚新娘家,与新娘日夜相伴,一起做新鞋,缝嫁衣。
仫佬族刺绣分为平绣,剪纸绣和马尾绣三种。马尾绣需耗费数月,以特制马尾芯线细密缝制,再结合通常的平绣、挑花等针法绣出其余部分。经过此番工艺制作出的嫁妆绣品古色古香,华美精致,结实耐用。
婚礼当天,送嫁姐妹们与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样,举止姿态十分相似。这是仫佬族特有的“送嫁十姐妹”风俗,到了新郎家,面对十个“新娘”,若非新人近亲,是难以分清谁是新娘,谁是傧相的。
婚礼宴席,俗称“坐大宴”,上菜要每桌“十大碗”。最受客人看重的是二碗白切猪肉和一碗染红猪肉。
焖制染红猪肉时通常使用煤砂罐,这是仫佬族人家煮饭、炒菜、酿酒、储藏等不可缺少的家当。
煤砂罐以煤矸石、白泥等为原材料,经由一千多摄氏度的高温烧制,出炉时是黄色的,再利用松枝为刚烧制好的砂罐镀釉上色,成品便呈现出晶莹美丽的青色。
用煤砂罐烹制菜肴受热均匀,原汁原味。
勤劳智慧的仫佬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如今,罗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百花齐放。全县已挖掘整理包括舞草龙、煤砂罐制作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21个。
“非遗”走进校园、景区、企业,融入现代生活,不仅向世人展示了瑰丽多姿的仫佬民族文化风采,也为当地脱贫致富,开辟出一条光明坦途。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罗城篇》
播出时间:5月20日 12:41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张兰 胡悦 李欣(实习)
举报/反馈

张荣殿

203获赞 113粉丝
作品的前期和后期是一个整体,两者缺一不可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