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游戏,现在大概已经濒临灭绝了吧,这就是“斗草”。你听说过吗?
作为七零后,还记得小时候经常会跟小朋友玩这个游戏。玩法很简单,“斗草”正式开始前,玩者首先要去挑选一根有韧性的草茎;比赛正式开始,两个人要将草茎十字相交,然后互相拉扯,以不断者为赢,如此反复可以玩几轮。有时也会“赌”一些糖块啊,糖纸啊,玩具啊等一些小东西,增加一点动力和乐趣。
现在的小朋友肯定会说:这么无聊,有什么好玩的?
可是,在那个物质贫乏、生活单调的时代,这触手可及的游戏,孩子们玩起来却不亦乐乎。
不过,也不要小看这项游戏哦,它可是颇有历史文化内涵呢!
“斗草”,历史上也叫“斗百草”,魏晋南北朝时代就有了相关的记载,据说跟中药的起源有关,是古代端午时节的一项流行于民间的习俗。
到了唐代,“斗草”在达官贵人中也十分流行。记得古人笔记中曾记载,唐中宗时代,安乐公主是有名的“斗草王”,曾连续五日斗百草而不败。后来她的秘诀才泄露出来,原来是在草茎上沿着脉络偷偷粘上了一根头发,别人轻易发现不了,有了这个“秘密武器”,自是无往而不胜。
虽然在历史上,“斗草”主要是闺中和孩童的游戏,但有时成年男子也会乐在其中,不过这种情况一般就带有了“赌博”的性质。
其实,上面所说的只是斗草的一种,叫“武斗”或“手斗”;还有一种更风雅的玩法,叫“文斗”或“口斗”。
文斗就是大家采集来许多花花草草,然后聚在一起以对仗的形式“报花名”,比谁采的花草多,更比谁更机敏,更有文采,要想在文斗中取胜没点儿“文化”和植物学知识还真不行呢。
很可惜,即便在几十年前,这种颇具雅趣的“文斗”,也已难觅其踪了,不过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还可一窥其趣。
例如在《红楼梦》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
宝玉生日那天,众姐妹们忙忙碌碌安席饮酒作诗。各屋的丫头也随主子取乐,薛蟠的妾香菱和几个丫头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有罗汉松。突然豆官说,我有姐妹花,这下把大家难住了,香菱说,我有夫妻穗。豆官见香菱答上了不服气地说:"从来没有什么夫妻蕙!"香菱争辩道:"一枝一个花叫'兰',一枝几个花叫'穗'。上下结花为'兄弟穗',并头结花叫'夫妻穗',我这个是并头结花,怎么不叫'夫妻穗'呢?”豆官一时被问住,便笑着说:"依你说,一大一小叫“老子儿子穗”,若两朵花背着开可叫'仇人穗'了。薛蟠刚外出半年,你心里想他,把花儿草儿拉扯成夫妻穗了,真不害臊!“说得香菱满面通红,笑着跑过来拧豆官的嘴。
当代作家凌鼎年也写过一篇短篇小说《斗草》,描写了早年间娄城端午斗草的风俗画卷。其中少年阿埭和少女冉云“口斗”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冉云出“红梅”,阿埭对“青萍”;冉云出“美人蕉”,阿埭对“君子兰”;冉云出“车前子”,阿埭对“马后炮”引得观众哄堂大笑;冉云心软出了个常见的“春风桃李”,阿埭稍一思考对出了“秋雨芭蕉”;冉云最后抛出一绝的“相思子”,难住了擅长“手斗”的阿埭,可也在少年心里激起了一缕朦胧情愫。此后一年,他精研苦思,终于悟出了答案“合欢树”。第二年端午,他又来到娄江边,冉云姑娘却再也没有出现……
古人的诗歌中更是留下了许多和“斗草”有关的名篇佳作,例如北宋词人晏殊《破阵子》就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日美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相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范成大在其《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之一写道:"庄下烧钱鼓似雷,目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柳永更在其《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写道:"盈盈,斗草青青。"
现代社会提倡爱护花草,不能随意攀折,所以斗草的衰落,也未尝不是好事。不过,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向古人学习让生活节奏慢下来,让生活精致一点,细致体察大自然的点滴美丽。
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去观察和认识植物,例如到植物园游览,或者通过“花伴侣”等软件轻松拍照识植物。
据说,“幸福”的标准其中有一条就是:能说出你生活半径一公里内所有植物的名字。你做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