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专修电影或对电影这一媒介有着强烈的兴趣,那你至少听说过这个名词,法国新浪潮运动。也许你并不知道为什么它影响这么深远,但我建议大家在看本文后可以深入了解一下新浪潮的历史,并最好看一些相关的影片。
文丨冼顺展
责编丨孔敏卿
如果你有涉及任何种类的艺术,那么新浪潮的故事可以说是十分鼓舞人心,它说明了你不需要在基层工作数年才可以达到想要的位置。
简洁起见,以下是法国新浪潮起源的简述。
时值50年代末的巴黎,四位电影爱好者经常评写、讨论电影,但他们并没有钱来拍摄自己的电影,他们分别是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克劳德·夏布洛尔、雅克·里维特,也以“激进青年派”为人所知。
特吕弗(右)与戈达尔(左)在1968年的 他们总是谈及电影如此的死板,是由于电影产业的缺乏创新,因此,他们决定用他们自己原创的新形式来拍摄电影,如此一来,他们改变了电影的面貌。
新浪潮的法语为La Nouvelle Vague,它的主要方向是创造一种个人化的,能够展现导演生活阅历及人生哲学的电影。
《小兵》1963 摄影是关于真实的艺术,而电影则是每秒24帧的真实。(《小兵》1963)
上面这段话正是“激进青年派”电影创作背后的哲学精髓,他们全然是为了捕捉50至60年代的法国生活,而且将其呈现给世人的最好的方法便是电影。
我喜欢以前的电影,但觉得它们缺乏真实感,我想改进这个缺点。——特吕弗
特吕弗 然而他们并不能使用前人已经建立的电影技巧,因为这样不能体现对生活的反思,这些技巧如同那些老电影一样已经过时了。
为了能够真正表现出他们的人生,他们的电影也必须与老同行们区分开来,所以必须开发出一种新的电影制作风格。
因此,不论当时的电影用什么方式来讲述故事,他们都得找一种替代它的方法,但这不仅仅是为了与众不同,而是为了开发出一套能够代替现有方法的原创电影技巧。
克劳德·夏布洛尔 他们想要说明电影制作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而也借此给了传统电影一个响亮的耳光。
法国新浪潮并没有摧毁掉电影已经建立并且使用多年的规则,只是添加一些新的规则,而电影这一媒介也因此更健全了。
那么,就让我们看看为何要如此感激这群不羁的法国人。
剪辑
阿伦·雷乃(《广岛之恋》) 在法国新浪潮电影中,很可能你最先注意到的就是它的剪辑,那它剪辑的特殊之处在哪儿呢?
他们破坏了电影剪辑的陈规,无论那些教科书怎么说必须这样做,他们都将其付之一炬。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他们的剪辑,特别是镜头切换的元素。
镜头1 镜头2(两个镜头拼接在了一起,时间空 跳接的意义是什么?
跳接不仅是空间,也是时间上的跳跃。简单来说,跳接是用来显示两个镜头间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
我们也可以把跳接分成两种功能,匹配两个镜头以及区分两个镜头,而后者正是跳接在新浪潮前少有应用的原因。
以前,剪辑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场景性的时空连贯性,以及使剧情以特定节奏发展。
如果我们回想一下以前的电影(如下图),我们可以看到以前的电影语言有着很明显的固定内容,全景镜头、双人镜头、单人镜头......
《迷魂记》 它们几乎有着公式化的方法来呈现电影,且这种电影十分苛刻,而就剪辑而言,有些规则更是绝对不能打破的。
这些规则是使剪辑隐形的方式,因为剪辑不具有侵入性,观众也就注意不到剪辑的痕迹。
隐形剪辑没有什么不好,使用与否取决于你所拍摄的电影,但对“激进青年派”来说,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们想要剪辑被注意到。
上面是戈达尔的《精疲力尽》中的对话剪辑段落。
无主镜头、无面部特写镜头、无过肩镜头,甚至还充斥着不连续性剪辑,与之前的电影完全不同。
当你以跳接剪辑对话场景时,你实际上是在对比两个视频素材,而非使它们连贯。由此,观众更能意识到自己是在看电影。
《精疲力尽》 正如之前所说的,新浪潮的目的便是通过使用新技巧来创造新的电影风格,以呈现他们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
而这风格便是观众们意识到自己正在看一部电影,它向当时的观众阐明了新浪潮电影不会遵循好莱坞电影剪辑的规则。
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减少顺片时的种种限制,使电影制作变得更简单了。
当时,蒙太奇这个词还是法语里剪辑时顺片的意思,要不是由于这种剪辑风格,现代的蒙太奇很可能就不会存在了。
作者电影
戈达尔 你也许会对“作者电影理论”有些熟悉,这个理论同样起源于新浪潮运动,它的含义是电影导演应该被视作其作品的作者,以及电影背后整体创造力的源泉。
在新浪中还出现了另一个被称为“摄影机风格”的理论,其含义是导演理应像一个作家使用他的笔一样使用摄像机,这个简洁的概念改变了电影制作。
这个理念意味着导演能够拥有他自己的视觉商标以及风格,也可以将影片个人化,增强了电影的创造力,这也是现在作者导演还存在的原因,电影因此从制片厂手中夺回了许多的自由。
昆汀深受作者电影理论影响 而法国新浪潮的导演们也通过他们的改革,成为了这项改革的动力象征,新浪潮的剪辑风格同样也影响了他们电影本身,通过剪掉电影工作者觉得对场景不重要的片段,他们加快了电影节奏。
自此以后,电影速度开始显著加快,这些电影工作者们对电影语法了解的十分透彻,以至于他们意识到并不需要将所有事物展示给观众,这样的例子不只存在于上面所说的单个场景的剪辑,而同样在转场镜头中比比皆是。
《迷魂记》 大多数老电影通过叠化来实现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转场(如上图),然后观众们就得傻呆呆的看着人物走到他要去的地方。
那么新浪潮导演是怎么样做的呢?他们直接切过去。
对电影语言的这种理解也是对“展示而非讲述”这一黄金法则的贡献,因为他们意识到有时电影不仅需要讲述,甚至连展示都是不必要的。
但如果你确实需要引入场景设定,也不需要将整个画面花在展示场景环境上了,弗朗索瓦·特吕弗就只简单的横摇以定位场景。
镜头运动
“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 手持摄像机并不是只有新浪潮的导演们才用,但当时无阻碍摄影的理念尚且处于婴儿期,为了与他们认为的旧电影想要的元素做出区别,他们实验性的开创了与静态摄影对立的移动摄影手法。
特吕弗习惯在场景中横摇以及快速运动,戈达尔通常采用低角度跟拍他们的角色,阿涅斯·瓦尔达会沿着布景缓慢移动镜头,几乎像是主观镜头。
这些都只是我选出来的几个例子而已,而电影语言中没有明确的定义移动摄影机到底意味着什么,但对比动态的新浪潮电影和静态的老电影,我们确实能看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狂人皮埃罗》 举个例子,摄影机的运动能使封闭式构图变为开放式构图,这样一来就改变了电影基调,使得电影环境变得更加自由开放,而不是局限在景框内。
就如同当我们看到演员看向镜头外或者与景框外的物体互动时,我们会潜意识的想象景框外的空间。
随便在任何新浪潮电影中选取一个场景,你都很有可能看到镜头在超常规的移动,两个人在谈话,镜头移动;某个人物入画,镜头移动。
你也可以说这是新浪潮导演当时对他们窘境的解决方案,因为他们负担不起当时最好的技术,但无论如何,这个手法成为新浪潮的重要部分。
《狂人皮埃罗》 新浪潮导演们也受到了当时纪录片追求写实性的影响,镜头的运动模糊了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边界。
我觉得最有趣的一点是,由于新浪潮导演们想要与电影老前辈们区分开来,只要在一个场景中通常会用到镜头运动时,他们就用剪辑。相反,通用要用到剪辑时,他们就用镜头移动。
他们并不是为了不同而不同,而是想要开发出一种能够和老技术一样作用的新方法。
独有的风格
雅克·里维特 如果说剪辑和镜头运动还不足以永远改变电影风格,还有一样让新浪潮闻名的手法就是它咄咄逼人的不走寻常路的处理方法。
但再次说明,他们真正做的是发掘能传达相同信息的新方法,比如说如果你需要向观众展示一些重要信息,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大多数有人说特写,特写确实很适合,但记住这不是新浪潮的风格。
他们不想让你沉浸于电影的真实感中,相反他们的方法十分滑稽幽默。
《筋疲力尽》 于是乎他们不再用特写镜头,而是直接改变景框本身,由镜头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场景中的特定点,这仍然起到了和特写一样的作用。
操纵画框以及发掘选择画面的技巧也就成了导演们建立个人风格的基本要素,通过这种技巧,你能从一个特写镜头变为广角镜头,而不用镜头切换,甚至不用去移动摄像机,同时保留你的自我意识风格的精华。
《射杀钢琴师》 他们甚至打破了自己刚建立的剪辑规则,他们不在使用曾在他们电影中大量使用的蒙太奇,而是在画面中同时展现同一场景的多个镜头。
另一个有名的起着强调作用的方法是冻结画面,他们仍然可以用特写或者慢变焦来强调场景中的事物。
但相反,他们采用了快照的方式暂时冻结了画面,我发现这种手法更具有戏剧性,因为它就好像是那一瞬间永恒了。
《祖与占》 如果说电影就是1秒24帧的真实,这种手法让你思索这种真实的引人入胜之处在哪里。
运用这些手法导演们仍能传达各种各样的信息给观众,但是通过对改变哪些电影手法可以用哪些不可用的看法,新浪潮的导演们依然在“打破第四堵墙”,而这同样也是他们常用的另一个技巧。
《狂人皮埃罗》 新浪潮想要测试观众们觉得怎么样算是一部电影,以及如何才能拓宽电影叙事的边界,他们不仅用形式,而且用内容实现了这一点。
新浪潮电影常常具有不合理的设计,因为他们就是敢于这样做,这样的形式强化他们所寻求的自由本质。
所以我们能从新浪潮电影导演身上学到什么呢?要了解他们影响最好还是去看他们的电影。他们的思想是如此超时代。
他们启发了马丁·斯科塞斯的剪辑手法,启发了昆汀·塔伦蒂诺成为作者导演,启发了艾曼努尔·卢贝兹基的镜头运动。
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鸟人》《 新浪潮导演所做的,就是用他们作为艺术家最重要的思想逻辑之一,看看自己在媒介中怎么样最有效、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因为如果你没有任何新想法要表达出来,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不论你下一个创意想法是什么,你都应该大胆尝试,看看别人都在做什么,然后想想怎么用新方法来做这件事情。
由此呢,也许就能发现,有时通过打破规则,能够创造属于你自己的新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