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深圳福田是中国教科院在全国的20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之一,由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主持开展一系列创新与改革举措,是在中国经济高地与科技高地上打造教育高地的典型样板。
“城中村”是众多中国经济发达城市都不可回避的一类现象,给整座城市在教育上实现“高位均衡”带来挑战。深圳福田,号称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城区;福田的城中村,则以更大的密度承载着全国各地涌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
福田区教育局局长田洪明携手中国教科院,用共同体模式整合城中村学校,用“未来学校”路径赋能城中村学校,全面优化教育供给体系,用中国基础教育最具人文关怀的教育故事,实现了这座城市最让人振奋的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
改革开放40年之后,这座中国最早的特区城市,以教育者们为引领,从“率先起步”过渡到“率先均衡”,为时代献礼,更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中村教育突围”提供了解决方案与有力参照。
为了讲好城中村学校的故事,深圳福田教科院用影像追踪了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个群体在历年变革中的真实受用。三篇连载,此为第二篇——城中村的孩子。
中国教科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
24:13
视频 · 学生篇
↑ 深圳福田“城中村” 学校的孩子↑
城市里有一种村叫“城中村”
深圳有近千个城中村
上沙村、下沙村、皇岗村……
因房租便宜,生活便利
城中村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大本营
是他们追逐梦想的栖息地
在不少人眼里
城中村的生活环境相对比较恶劣
吵杂、拥挤、脏乱……
也许城中村的阳光没有那么明亮
房间没有那么宽敞
环境没有那么优美
但这并不能阻止生活在其中的人们
奋进的脚步和对梦想的追求
01
上沙中学:郭晓燕
郭晓燕,来自上沙中学。一个被货架隔开的大厅,再摆上床,就是郭晓燕和妹妹的卧室了。生活虽然艰苦,难得的是,她从不退缩。晓燕用书籍丰富自己的灵魂,用笔尖书写自己的梦想。她喜欢文字,她喜欢画画,在这聒噪的现实社会中,她用这些兴趣爱好丰富生活,支撑起中学时代的青春。
02
上沙小学:牟佳悦
牟佳悦同学来自上沙村的上沙小学。她跟随父母在上沙村里搬过两次家,为了陪伴孩子,有更多时间照顾佳悦,妈妈辞去了还算不错的工作。佳悦从幼儿园时就爱读书,妈妈也会给她买绘本,每天晚上睡觉前陪她一起阅读。也许没有优越的环境,但是这个地方依然带给了佳悦许多快乐和希望。
03
岗厦小学:林启灿、程达华
林启灿和程达华来自岗厦村的岗厦小学。
林启灿在班里,是英语课代表,是老师的好帮手。他的父母搬去了离家较远的沙井工作,因转不了学,迫不得已,他只好寄宿在陈妈妈家。虽然没有像样的书桌,没有温暖的小窝,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他依然在这城中村释放着自己的光芒。
程达华一家有五口人,父母在岗厦市场做生意。程达华有时会跟姐姐因争抢写作业的桌子位置而打起来。程达华经常待在奶奶家,对他来讲,奶奶家是最温暖的心灵港湾。他希望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篮球梦。
他们四人只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中村生活的缩影,在深圳,有数以万计的像他们一样在城中村生活、拼搏的孩子,他们用勤劳和努力编织着他们的梦想。城中村孩子的成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城中村孩子的成长,需要更多人的关注!
政策背景提要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达70%以上的18所城中村学校,占深圳福田区中小学校的四分之一。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城中村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相对较低,成为影响福田区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一个“瓶颈”和“短板”。
如何提升城中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促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
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学校
是福田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2015年,福田区教育局局长田洪明上任后,对区内的18所城中村学校展开全面调研,将城中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作列为了“福田区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把改造和提升城中村学校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
△ 福田区城中村品牌学校建设工程
校际结对互助提升签约仪式
为此,福田区教育局进行了完整系统的顶层设计,制定了“资源整合提力,校园环境提亮,特色课程提优,教学水平提质”整体提升目标,成立了全国首个“城中村学校品牌创建联盟”,通过科研引领、课程特供、名师引进、“一校一策”的精准指导,在改革模式、建校品牌、资源配置、教育服务等多个维度上进行创新探索,整体提升城中村学校办学品质。
就在去年
福田区“整体提升城中村学校品质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实践
获得全国“第六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
被媒体和论证专家誉为深圳改革开放以来
最符合市情的教育行动
最接地气的教育举措
如今
福田区城中村学校正走在变革的路上!
编辑部声明
本文素材及相关信息来源于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举报/反馈

国际与比较教育

87获赞 249粉丝
国际与比较教育信息分享平台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