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杨磊,男,1988年生于安徽,哈啰出行创始人、CEO。2016年9月创立哈罗单车,2018年9月将品牌升级为哈啰出行,从共享单车服务商转向智慧出行平台。
在共享单车的创业风口中,哈啰出行正不断进化。
本质上,共享单车都是租赁的生意,一样的生意却有不同的命运。在这场经典的战役中,共享单车回归了最为朴素的逻辑:谁能做好,谁赢。
无差别的生意中,背后考验的其实是掌舵者的管理能力。
开局时,哈啰举步维艰却能夹缝求生;中局里,它适时出击博得赢面;清场赛中,它扎根两轮,以两轮驱动构建新出行生态。哈啰出行几乎踏准了每一个点,背后的操盘手杨磊,是一个只有当聚光灯打在他身上,才会主动站上舞台中央的连续创业者。
从哈啰出行的每个发展节点不难看出,杨磊特别注重商业回归第一性:行业的痛点是什么、解决痛点的本质是什么……以问题本质为导向,拆解每一个环节,做到最优。
杨磊还认为,技术是真正推动行业变革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力量。这位“技术信仰者”希望借助技术提高运营和管理效率、降低损耗,使哈啰真正成为一家用技术推动出行进化的企业。
除了技术基因,在哈啰出行投资人、GGV纪源资本执行董事李浩军看来,杨磊的成功,更多的还有团队和战略能力,他是一个只专注业务,商业嗅觉极其敏感,能先谋定而后动的创业者。
技术信仰
2016年9月,杨磊与几位合伙人的会议持续到深夜24时也还没有结束。
彼时,他们所做的项目车钥匙依然没能跑通模式。也是同一时间,共享单车的风口已经形成,摩拜和ofo已风靡全国的大街小巷,自带流量的共享单车成为网红型产品。
其实早在摩拜单车登陆上海时,杨磊就已关注,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个产品,每次去北京出差时,都会仔细观摩。要不要转型做共享单车?做还是不做?成为这场会议的主要议题,争执不下。“别人会说我们是追风口的投机者,看到这个行业火了就眼红。”这成为核心团队里其他人的最大顾虑。
事实上,在杨磊内心,他有着更深的坚持与认知,当然不是去追风口。当时,在这种商业模型尚未清晰时,凭借过往的创业经历,他直觉共享单车这个生意有三个核心方向——智能、好骑和少坏,智能代表了精细化运营的水平;好骑是指用户体验;少坏则关乎后期成本。他认为当时的竞争对手并没有做好这几点,随着在爱代驾和车钥匙的创业经历,他对技术能发挥的力量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纯粹的商业模式的创新,第一它的护城河非常短。第二它很难有巨大的这种价值。而且容易被抄袭,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希望真正成为以技术驱动的公司。”杨磊说,在中国大部分人还是以商业创新模式创新为主。
2016年9月,在车钥匙到哈啰的转型过渡期,即使是资金最为紧张的时候,技术团队也成为杨磊最难取舍,保留最多的团队。经过两年多发展,技术依然是哈啰出行最重要的力量,软硬件技术人员加起来占上海总部的三分之二。
“我非常希望能找到对商业既有很强嗅觉,对业务也充分理解,同时对技术又充满热爱,对技术的应用和理解非常深刻的人。”杨磊说,“脱离商业谈技术是没有价值的,要结合商业本身去谈技术。”在杨磊看来,技术和商业是一个有机结合体,会发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但同时具备技术与商业判断的人少之又少。
也是因此,在找到哈啰出行CTO江伟之前,CTO这个职位成为杨磊连续创业以来最难找的岗位。“很多猎头公司对我们都没有了耐心,因为我们总看不选。”回忆过去,杨磊略微尴尬,“面试了80多个人,最后一个都没要。”
正因为杨磊对技术的信仰,技术也成为哈啰能制胜的关键点之一。得益于技术,哈啰单车的线下运营成本平均只有0.3元每辆/天,这个数据不到同行业其他玩家的三分之一,而这也成为哈啰打动投资人的原因之一。
在其他竞争对手酣战之时,光源资本创始人、CEO郑烜乐去武汉考查哈啰后,还是决定入局,成为哈啰的D轮独家FA,并为其引入财务投资人复星集团。“通过后台强大的技术,哈啰的线下运营团队能更高效地完成车辆调度,更合理地去分配投放区间。”
也正如杨磊当初所预判的一样,这个高密度投放型模式,经过上半场的野蛮厮杀后,终于回归精细化运营的本质。而哈啰也凭借一开始时就抱有的技术信仰,避开了很多互联网公司会踏入的规模效应、烧钱等雷区,走到了现在。
组织才是最高壁垒
但哈罗单车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哈啰出行,靠的不只是技术信仰。
2016年底,杨磊带着BP(商业计划书)打开了老朋友的大门。“凭什么你能赢?几百万怎么去和其他两家打?”虽然是老朋友,投资人李浩军当时还是直截了当地对杨磊发出了质问。
但2017年1月,哈啰出行就拿到了纪源资本的A+轮投资,并且给了杨磊超出当时预期的钱。
中途换赛道,还能继续拿到上一轮股东投资的团队不多。
“当时决定投资杨磊,因为他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李浩军说,“其实更多的还是赌这个团队能成。”
团队、找人依然是杨磊最为关注的事情之一。现在的CTO江伟便是当时杨磊深夜驱车去杭州找来的。而COO韩美加入之前,杨磊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保持与她的沟通。
创始团队还有一个关键人物,查淞城,杨磊多年的好友,也是爱代驾时期的重要伙伴。在哈啰单车早期,他就定下了一个规矩,哈啰单车的原始核心团队必须要培养副手,这样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原始团队才能抽身去做更大、更长远的布局与考虑。
也是在查淞城的努力之下,为杨磊寻来了得力干将李开逐(现任哈啰出行执行总裁)。重要的合作伙伴与创始团队为哈啰的起飞奠定了基础。这个1988年出生的年轻创业者聚合了在各领域经验丰富的人物。“你得承认他创业上的经验。我们可能是一个很资深的技术人才,但并没有这些创业的经验。他对商业的未来感很强。年龄在我们团队都不是负担。”李开逐说。
从爱代驾,到车钥匙,到现在的哈啰出行,杨磊对团队与组织的认识一直在加深。
“创业路上所有的商业模式,所有其他东西都是因时因地发生变化的,只有组织才是最高的壁垒,所以我一直在讲,创业千难万难,没有组织工作难。”杨磊认为,能把一帮优秀的人聚在一起,并把人用好,这才是最高的壁垒,组织的竞争力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我现在非常多的精力还是在人身上”。杨磊说。
关于人才管理,他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与逻辑——“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必须要学会请人来和请人走”。
“而且无论什么样的人才,他都是阶段性的,而不是原有性的,他都是某一阶段在某一件事情上是最优秀、最合适的人,当他在这个阶段不胜任、不合适的时候,你要快速地做调整,这非常重要。”杨磊说。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哈啰人才的“挪腾感”很强。比如原来测试出身的同事因为较强的商业敏感性后来被委任负责助力车新业务开展;原来UED出身的同事去带了市场部,最近又被新任命去孵化新项目等等。
“如果我觉得自己不行,我肯定就下来,我会让更合适的人上去。”
哈啰出行创始人、CEO杨磊。
谋定而后动
得益于高效的人才管理模式,哈啰才能在业务的进化上做出快速响应。
从进入解决短途出行的共享单车,到率先行业推全国免押骑行,由基于单车业务带来的流量协同推出面向短中途出行痛点的共享助力车业务,再到升级为哈啰出行,尝试拓展四轮业务,希望以技术推动出行进化的哈啰也在快速不断演进。
杨磊对下一阶段哈啰成长为什么样子始终有自己的画面。正如2018年底他在GGV纪源资本年会上所说的那样,“哈啰出行要成为两轮领域的生态公司”。
就在不久前于北京举办的电动车峰会上,哈啰内部孵化的新项目——电动车租售平台浮出水面时,外界才深刻理解这番话的深意,原来他早谋定而后动。
这更加让外界感到哈啰的业务发展始终有自己的节奏与章法,什么时候做什么、不做什么,哈啰始终有自己的坚持与定力。这背后当然与杨磊的战略思维能力息息相关。
“我们这个行业需要更多地能被人理解和认可。这种认可是认清中国是一个两个轮子上的大国和两轮交通工具对于普通市民的重要性。”杨磊说。
数据统计显示,全国每日整体出行需求28亿次,其中两轮出行就占到约10亿次。由于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人口集中度高,交通出行受到道路状况等条件的限制,且城市交通体系相对复杂,对于公共交通的需求较高,两轮成为中国出行生态独特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还是经济水平上,两轮出行市场都有着极大地可发挥空间。
杨磊的战略思维能力正源于他对市场现状与痛点的这种认清。他带领的这家发起于共享单车的出行公司,正瞄准两轮驱动的新出行业态,构建一幅大出行的生态版图:已处行业领先优势的哈啰单车与哈啰助力车业务仍在进行更为纵深的发展,同时依托已有的哈啰流量和线下运营能力布局更灵活、高频的电动车租售平台,深耕两轮,全面构筑两轮新出行生态。
可以说,杨磊对问题的本质有着一针见血式的深刻洞察与理解,其他竞争对手酣战时他洞察行业本质从而看到机会选择进入共享单车市场,信仰技术的力量以技术提升效率驱动运营,认清中国两轮大国出行痛点、构建两轮驱动的新出行生态,致力打造组织竞争力这一长远最高壁垒……
这位青年连续创业者始终基于商业第一性思考和行动,以技术为信仰,拆解每一个环节,做到最优。
■同题问答:
新京报:过去一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杨磊:去年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焦虑。因为工作焦虑会带来一种不安全感,这种焦虑一旦控制不好的话,就会乱拍板、乱做决定,企业就会出问题。焦虑是创业者每天都必须面对的事情,我觉得我正在学会管理这种焦虑,保持适度的焦虑和适度的喜悦,能够让我变得更加敏锐也更加乐观。
新京报:你心中“新青年”的标准是什么?
杨磊:乐观、乐于奋斗,能够创造社会价值。
新京报:未来,你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有什么期待?
杨磊:大家一起服务更多的用户,给大家创造更好的服务体验和更多的出行产品,是我对行业的一些期望。同时,我觉得我们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能被理解和认可。这种认可是认清我们国家是一个两个轮子上的大国和两轮交通工具对于普通市民的重要性。
新京报:未来,你对于国家社会有怎样的期待?
杨磊:希望更加开放、宽容。鼓励成功,也宽容失败。只有宽容失败,才能导向更多的成功。
新京报记者 魏帅 图片来源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张冰 校对 何燕
举报/反馈

新京报

6489万获赞 681.3万粉丝
新京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主办,2003年11月11日创刊。新京报社已经发展成为兼具新闻采编、社会调查、舆情分析、政务服务、金融信息、智库研究、教育培训、品牌推广、公益文创、活动会展等功能,集“报、刊、网、端、微、屏”传播于一体、媒体融合转型下的现代综合性主流传媒机构。
新京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