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铮 通讯员 陈伟 李健
献礼七十年,致敬劳动者。4月26日,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一场为建筑工友夫妻举办的“别样婚礼”在中建三局河南省科技馆新馆项目工地上温馨上演。15对新人通过拍摄婚纱照、喝交杯酒、交换结婚戒指等,圆了多年以来的浪漫梦想,现场三百多名建筑工友见证了此次婚礼盛况。
踏实奋斗,我们都是追梦人
15对工友夫妻来自河南省科技馆新馆、郑州地铁四号线、郑州华南城EPC、郑州华南城盛世广场四个项目,他们都是普通的工地劳动者,通过努力帮助郑州蝶变的同时,个人的梦想也在一点点变为现实。
来自湖北松滋的砌砖工易法新和文晓华夫妇已经结婚23年,在城市买一套新房一直是他们的梦想。“那时候家里很穷,她家有七姊妹,我也有五兄弟,结婚都是东拼西凑借来5500买了一套旧房子,在城市拥有一套新房一直是我们的梦想。”易法新说。
尽管学艺没有收入,易法新还是决定向当地泥瓦匠师傅拜师。从挑砖提灰开始学起,只学了一年半的时间,易法新便掌握了过硬本领。由于技术过硬,做事踏实,他得到了劳务公司的认可,慢慢成长为一名管理骨干。易法新现在年薪十多万,管理着七八十名工友,2015年,他付了首付20多万,在松滋买了一套新房,当初结婚时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还有将1对儿女培养成大学生的朱登才、徐明玲夫妇;没有读过书到考证成为一名水电工的罗登奎……“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日子就一定会越老越好”是工友们的朴素信念。
相濡以沫,工地爱情平凡而美丽
正如婚礼祝福视频中一位女儿所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十五对工友夫妻大多是经人介绍走到了一起,但同舟共济的陪伴和扶持,让他们平凡的爱情也格外美丽。来自郑州地铁四号线的李正华和唐忠秀夫妇是15对工友中年龄最大的一对,也是结婚时间最长的一对,迄今已有37年。2002年,两人借钱在家盖了两层小楼,欠下1万余元外债,两人决定外出打工。此后的17年,他们辗转于天南海北的十余个城市和工地,无论到哪,即使两人在不同单位上班,两口子一定要住在一起。“那个时候,虽然很累,但我从没有觉得苦,上完夜班10点多回到我们的出租屋,看到她准备的宵夜,就感觉有她的地方就是家。”李正华说。
来自河南开封的毛腾飞和邓肖丽都是塔吊工人,相互配合指挥操作一台塔吊。作为塔吊司机,毛腾飞在几十多米高的塔吊操作室里,有时一待就是大半天,邓肖丽则在塔下守望指挥。在工作空闲之余,二人会将对讲机调成特定频道,讲讲笑话、说说情话,“他要是觉得高兴了,可能时间也就不觉得长了”,邓肖丽说。关于婚纱照,毛腾飞心里一直有遗憾。2013年结婚是冬天,就在他亲戚家的影楼拍了婚纱照。“她一直觉得不好看,也没有在家里挂起来。后面我一直想着能和她重新拍一次。此次真是圆了我们心中的梦了”,毛腾飞说。
生活变了样,只因赶上了好时代
问到关于这次婚礼的最大感受,工友们说得最多的还是赶上了好时代。30年前,来自河南新乡的李志忠、史保叶经人介绍走到了一起,穿着粗麻布做的中山装和小外套,两人完成了婚礼,如今,看着自己穿着洁白婚纱的美照,石保叶简直不敢相信是自己。“以前在老家靠着2亩4分地,即使收成好,一年收入只有4000来元,自从外出到工地打工,我们两一年攒到口袋里的收入能有5万多元,翻了十倍还不止。”李志忠说。不仅如此,工地上为他两口子安排了夫妻房,吃饭也是两荤两素,房间有空调,浴室有热水,工地生活比在老家干活要舒服得多。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者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脏乱差的工地形象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花园式工地环境和舒适的物业化管理。随着国家加大产业工人的培养力度,拥有一技之长的工人更是格外吃香,月入过万十分正常,而这正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给工友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举报/反馈

河南日报客户端

393万获赞 14.4万粉丝
河南主流新媒体 中原政经第一端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