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在人类历史上,传染病一直都是威胁他们生存的强劲对手。
天花、梅毒、霍乱、疟疾、流感、艾滋病、埃博拉病毒......这些传染病如同恶魔一般,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也因此而影响了文明的进程。
至19世纪初,欧洲医学界仍然为希波克拉底的液体学说所主导,对传染病的致病原因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大约半个世纪后,科学家们才明确了细菌在传染病中的作用,并依据抗体和细胞免疫开创了血清治疗法和化学治疗法。
白喉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呼吸道疾病,是历史上曾大规模爆发过的恐怖疾病。对儿童的危害尤其大,如果处理不及时,患者随时可能窒息而死。
1925 年 1 月,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偏僻小镇诺姆镇暴发了白喉疫情。
当时距离诺姆镇最近的存有白喉血清的城市远在 955 英里以外。
由于大雪封路,只能派人将血清运送至离诺姆镇还有 657 英里的地方,由直升机接着运送。
但是,碰巧直升机驾驶员休假且无人能驾直升机,为了快速运回治疗白喉的血清,人们决定用哈士奇雪橇队代替运送。
如果按照当时正常的运送速度来计算,657 英里的路程差不多需要 25 天的时间,由于病症快速蔓延,接受任务的雪橇队决定以接力运送的方式完成这个任务。在哈士奇雪 橇队全力以赴的努力下,只用了五天半时间 就将血清送达了目的地,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哈士奇狗的勇敢拯救了一个小镇,然而这场营救行动的险胜,最终还要归功于一个人。
他就是埃米尔·冯·贝林。
1
那是一个科学大发展的时代。
1854年3月,贝林出生在西普鲁士一个贫穷的大家庭中。
像传统的普鲁士式家庭一样,贝林的成长环境不仅虔诚、也具有家长制的责任感。他的父亲当时是西普鲁士一个贫穷的小学校长,他微薄的薪资需要养活包括贝林在内的12个孩子。
在众多兄弟姐妹中,贝林排行老五。从小时候起,他就是一个聪明又勤奋的孩子。虽然家里很穷,但小贝林仍然依靠努力而获得了各种奖学金,并顺利读到了中学毕业。
在读高中时,贝林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由于经济原因,父母不想让他上医学院,而希望他成为一名牧师。
正当他正准备前往柯尼斯堡开始他的神学生涯时,他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贵人——教区的雷伯兹牧师。
雷伯兹牧师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在贝林小的时候,他就曾对他施以援手,从他的父母那里避免了其辍学的“厄运”。
这一次,在他的一个外甥,高级军医布伦蒙萨特博士来拜访舅舅时,雷伯兹提起了埃米尔·冯·贝林,并提到了他学医的愿望。
雷伯兹牧师设法使布伦蒙萨特博士相信埃米尔的医学天赋,并请他通过这方面的关系,助埃米尔一臂之力。
由于布伦蒙萨特博士的努力,在1874年,贝尔成为了一名弗里德里希·威廉学院的医学生。不过为了减轻经济负担,他读的是军医。
作为军医学生,贝林学习医学的同时必须在军营服兵役,这样可以获得薪水, 解决他上大学的经济问题。
2
经过 6 年的学习,他通过了国家考试,毕业后被派到波兰。
工作中,贝林秉承了他在学校时的状态,每天早上 4 点到实验室, 当其他同事来到实验室时,他常常已经完成了一半的日常工作。
贝林不仅勤奋,而且保持着很高的工作效率。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经常抽时间学习最新的医学知识。
那时,人们已经发现,世界上存在着无数微小的生物。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是当时医学研究的热点,不出所料,贝林也将投身于其中。
有一次,他发现碘仿虽然无法杀死微生物,但可中和微生物所释放的毒素,因此有抗毒作用。
此发现为他以后发现抗白喉毒素血清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凭借杰出的工作能力,贝林于1888年来到柏林国立卫生研究所工作,成为著名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的助手。在那里工作数年后,又随科赫转到柏林传染病研究所工作。
从此,他与当时德国最著名的细菌学家和医学家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并在此后也取得了能与他们相媲美的研究成果。
3
贝林受科赫邀请进入柏林传染病研究所后,在这里进行了日后为他带来巨大声誉的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工作。
刚开始时,贝林运用当时防治传染性疾病的通常思路,研究如何消毒,阻断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来防止人体感染。
他首先尝试运用氩和汞杀伤白喉杆菌,但发现那对于控制白喉疫情来讲无异于杯水车薪。后来,他从观察碘仿的作用开始,试图寻找一种能直接给活体动物进行消毒的方法。
在利用炭疽杆菌进行实验期间,他发现有一些鼠从未遭到炭疽的感染,这似乎是因为它们的血清中产生了一种能摧毁炭疽杆菌的物质。
于是,贝林想到把白喉杆菌注射进小白鼠体内进行实验。他发现,向幸存下来的小白鼠体内再次注射白喉杆菌,并不会使它们再次感染白喉。
原来,这些小白鼠的血液内产生了一种物质,它可以中和细菌所产生的毒素。贝林将血清中的这种物质称为“抗毒素”。
很快,“抗毒素”被证明既可以使动物免于患病,还可以治愈已感染白喉的动物。
1891 年圣诞节,贝林首次成功地用羊的血清,治愈了一例住在柏林医院内的白喉患儿,为人类征服白喉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892 年,贝林与法兰克福化学制药公司合作,研究批量生产“抗毒素”的方法,并于两年后成功生产出了白喉疫苗。
1901年,47岁的埃米尔·冯·贝林问鼎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是首枚被颁发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也因此而受封成为贵族。
1913 年,依靠贝林发现的白喉抗毒素,危害人类健康千年之久的白喉终于基本被消灭。
4
在贝林之前,人们多集中在寻找或制造直接杀伤病菌的物质,以此来对抗细菌性疾病,对于依靠生物体免疫能力进行治疗的研究尚不成熟。而贝林发现的“抗毒素”是利用生物体自身抗击病菌的能力被制造出来,并在医疗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启了人类征服传染病的新思路。
贝林与当时优秀的医学家一起,创立了如今被称作免疫学的理论基础,这一伟大而古老的理念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愈发显现出睿智的光芒。
参考来源:[1]白喉血清的发现者贝林;[2]中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