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的快速普及发展离不开政策的鼓励和支持。
经过近5年的发展,如今,研学旅行已经被纳入到中小学教学课程体系,各省市正积极落地实施研学旅行,在各地政策的促进下,关于研学旅行的产品创新、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建设、研学旅行组织管理、人才培训等进行的如火如荼。
不久前,多个省市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提出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一部分,似乎预示着研学旅行将正式与高考入学关联起来,研学旅行的意义无疑将更为重要。
研学旅行行业与政策关系紧密,对于从业者来说,现在的政策逻辑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研学旅行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解读研学旅行政策是从业者把握未来行业大势的关键。本文梳理了近年来中央和各省市的研学旅行政策逻辑,并对行业发展热点进行分析,将为从业者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
政策演进路径
自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截至日前,根据执惠不完全统计全国近30余个省市密集发布了一系列研学旅行相关政策文件,其中关于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的热点信息数量最多,达到21条,其次是关于研学旅行产品、线路创新的热点信息,数量达到12条,研学旅行的促进政策信息有11条。
政策热点分析
2018年,安徽、浙江、湖北、海外、河南、黑龙江等省市所发布的研学旅行政策信息数量最多。
研学旅行事关百年教育大计,得到国家大力扶持,各省市都在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已然成为素质教育背景下一个新的热点。
通过仔细研读30余省市的研学旅行政策文件,我们发现,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研学旅行组织管理、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是目前各地推进研学旅行政策中重点关注的四个环节。
研学课程设计方面,首先,强调中小学校研学旅行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育人作用,做到校外与校内密不可分,研学与旅行有机结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其次,要求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第三,强调要结合本地社会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研发以自然地理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社会经济发展、乡土民俗文化为依托的活动课程;研发体现学校区位特色和办学资源优势,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和校风教风学风,适用不同学段、不同特点、不同要求的活动课程。
研学旅行阶段和次数方面,各地普遍要求研学旅行一般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开展。不同的省市对研学次数规定差异较大,四川、甘肃、新疆、河南、湖北等地要求根据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浙江要求每学年1-2次,山东要求每学年研学旅行不少于2次,是次数最多的地方;重庆、安徽要求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分别安排1次即可;陕西、湖北则要求每个学年需要安排1次研学旅行。总体来看,北京、上海、浙江、山东、陕西、湖北等地的研学旅行频次较高,每个学年都有1-2次的活动,未来,这些区域的研学旅行市场也将为研学旅行机构带来较大的市场机会,并催生一批行业龙头。
研学基地建设方面,在基地的遴选上,强调依托当地特色自然和文化遗产、红色教育和现有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博物馆、展览馆、大型公共设施、工矿企业、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等资源进行遴选;在基地建设上,侧重从基础条件、交通区位、接待规模、研学主题、配套保障等方面进行建设,每个基地至少具备一个研学旅行活动主题,一次性能够接待100-200人以上;在基地管理上,积极探索建立基地的准入标准、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实行动态管理。
研学旅行组织管理方面,各地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研学旅行活动管理平台,制定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
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各地强调中小学校要确定相应的管理人员和教师作为研学旅行活动负责人,负责本地本校研学旅行。其次,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研学旅行导师队伍,研学旅行导师要接受组织开展研学旅行的主题确定、组织管理、后勤保障、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举报/反馈

执惠

4177获赞 5038粉丝
助力文旅大消费产业升级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