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后下过几场雨,是春时雨该有的样子,轻柔绵软,润物无声,落到人眼前,每一滴都是熨帖的。雨水带来了这个时节最缠绵的风致,让人忍不住想要融入其中。诗人戴望舒走在这霏霏细雨中时,眼前浮现出一个在江南雨巷中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结着愁绪的姑娘。他诗中的这种油纸伞,几十年前都还用着,我小时候在外婆家见到过。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手工削的竹条做伞架,当时常见的小皮纸做伞面,上面刷上桐油,除了简单的几笔花纹,其余什么都没有。而正是这样的素朴,反而最能搭上朦朦胧胧的谷雨时节。
油纸伞的制作
伞,是人们生活中在平常不过的物件,天上风云难测,瞬息万变,但有了伞,人们心里就踏实下来,不论何时的风雨,总能被它遮挡在外。每一户人家里都会有一个属于雨伞的角落,一个抽屉,一方柜角,平时不见,下雨时就拿出来。这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安全感,它一直在,只是不常被察觉。但它毕竟陪伴了人们成千上万年。千万年间,天上落雨,地上有伞。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伞的国家,古伞和今伞形制虽有不同,但也都是作遮阳挡雨之用。
中国是雨伞的故乡。先秦时的人们就在《诗经》中写道:“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蓑和笠指的都是用竹篾、箬叶及一些防水的树皮编成的,雨天人们穿身上,就不会被雨水打湿,就像是我们今天的雨衣。东汉《说文解字》中还提到了一种叫“簦”的物件,“簦,笠盖也。从竹,登声”,这是一种有柄的斗笠。想一想,一根棍子支起一小片“棚子”,其实就是伞早期的样子了。《太平御览》引文提道:“张帛避雨,谓之繖,盖即雨伞之用,三代已有也。”“繖”读如“伞”,也是早期伞名称的一种,到了唐代,“伞”这个名称最终被确定下来。
蓑衣
关于雨伞的发明,古时有很多传说,其中有一则和春秋时的发明家鲁班与他的妻子有关。相传当时还没有伞,为了让人们尽可能少地暴露在烈日暴雨之下,鲁班就在道路的沿途建造了很多亭子。而他自己,却免不了终日奔波。鲁妻不忍丈夫经受风吹雨打,她为此终日担忧,她总想着,如果能有一个随身带着的小亭子就好了。于是,她仿照丈夫所造的亭子的样子,用木条树皮和草叶扎出了一个轻便的小棚,又装上了手柄。这样一来,丈夫出门在外就可以随时带着,再不必被晒被淋。类似的传说还有家喻户晓的白蛇传,白娘子和许仙在初遇之时,也是以一把雨伞定情。雨伞,这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日常之物,竟能轻松盛下人世间最深刻温暖的情意。其实原本就是如此,情感的初衷,本就无须多少惊心动魄的周转,多么满城风雨的誓言。它本来是那样简单,我心系你,所以不忍你经受一丝一毫风雨的侵淫。于是,便温一壶酒在厨下,送一柄伞在你身边,好将疾风苦雨都隔绝在你之外。
《延禧攻略》中皇上将御用的伞给了魏璎珞
所有实用性的物件,都是为与人方便才出现的,伞也是一样。伞被造出后,材质上也在慢慢发生改变,伞面从简朴的草木延展到了昂贵的丝帛。造纸术出现后,人们尝试着在纸上刷上桐油防水,于是最普遍的纸伞便出现了。作为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之物,它也免不了曾被附着上丰富的社会信息。尤其隋唐以后,伞的形制被严格划分为三六九等。古时帝王出行,所用之伞是绸缎制成的“华盖”,以彰显威仪。王侯次之,用“紫盖”伞,普通官员再次之用“青盖”等,不一而足,使用者的地位不同,所使用的具体颜色便不相同。就连形式上也有“曲盖”“导盖”“葆盖”和“孔雀盖”之类的分别,高低半级都非要凸显出来。《隋书》中有当时通行的用伞礼仪:亲王公主、三司以上,用紫伞;皇室宗亲及三品以上官员,则用朱里的青伞;而“青伞碧里,达于士人”。到了宋代,皇家则有“方伞、大伞,”紫表朱里,四角装饰有金龙,辉煌气派,王公以下则用“四角青伞”。“青伞”的规定存在一些漏洞,引起了上下跟风,于是当时国都里稍微有点财势的人都用青伞。于是朝廷只得下令只许亲王用之,其它人不得使用。
简单的雨伞中,蕴藏了更多遮雨之外的含义
这在今天看来多少有点不可思议,连把伞都要被用以别尊卑,不可理喻。而到了明清,这种管控更加严重,洪武年间,平民百姓不能用罗伞只能用纸伞,而即便是官吏,也要视级别而定是否能“张伞盖”,用什么颜色的“浮屠顶”,是用“青绢表红绢里”还是其他,伞盖上能不能加装饰,等等。今人看或许会觉得好笑,说起来不过就是一把雨天用的伞而已。但今天看来稀松平常的一把青色雨伞,放在当时,可能就是一个渴望腾达的士子一生的追求。
许仙和白娘子因一把油纸伞结缘
这样的追求,如今看来似乎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可是普通人心中的欲望,有时或许更多只是源于一叶障目,看似“上进合宜”,实则却离生活的本真越来越远,一直远到握伞在手的人几乎忘了,眼前之物,不管看起来是金玉锦绣,还是草木素布,它终究不过是一把伞罢了。
“一竿翠竹,巧匠批栾。条条有眼,节节皆穿。四大假合,柄在人手。归家放下,并不争先。直饶瓮泻盆倾下,一搭权为不漏天。”宋代释道济的这首偈子,很简单却极通透,以一竿翠竹,携一蓑烟雨,条条节节,不漏遮天,雨时柄在人手,雨过归家放下,不冒功,不争先,只是安静地在几步之外存在着。一把素伞,或许正是这谷雨时节的生活本身。
微信排版:王小懒
举报/反馈

三联节气

4832获赞 1.1万粉丝
节气,串起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时间脉络
《三联生活周刊》电子杂志三联节气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