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藏中国新石器时代文物-双耳细颈椭圆土罐
大英博物馆藏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猪龙
英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该馆成立于1753年,于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与法国卢浮宫、俄罗斯艾尔米塔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
伫立在心仪已久的大英博物馆广场,近距离仰望如此宏伟、壮观、豪华的古罗马柱式建筑,心中为之一震。
大英博物馆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价值之高昂,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该馆共有一百多个陈列室,面积近7万平方米,共拥有藏品八百多万件,由于空间限制,有99%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品仅二百多万件。每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六百余万。当人们走进展厅,那些不会说话的文物展品便向你展开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用独特的文物语言讲述世界各地文明的演进与历史的变迁。
中国文物展厅,占据了大英博物馆展线最长的33号展厅。这座展厅建于1955年,1992年由中国香港商人、收藏家何鸿卿资助扩建,故33号展厅更名为“何鸿卿爵士东方文物展厅”。除了中国文物,这里还有南亚和东南亚文物。在2016~2017年整修完成后,陈列有了较大调整,33号展厅又更名为“何鸿卿爵士中国与南亚展厅”。大英博物馆对中国文物介绍的第一句是“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
走进33号展厅,有一种莫名的惊叹:这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地方,总量高达2.3万件,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远古时期的石器,六千多年前半坡村红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时期的青铜尊、鼎,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魏晋石佛经卷、六朝时代的金铜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书画、瓷器和各种金玉制品,甲骨文、竹简、刻本古书和地图、铜币、丝绸、刺绣、书画、珐琅雕塑、景泰蓝、漆器、竹编等等,让人目不暇接。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时期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一饱眼福,许多是珍品、孤品。其中最名贵的如商周青铜器商双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汉代玉雕驭龙,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南北朝陶猎鹰坐俑,唐代黄玉坐犬,宋罗汉三彩像,宋代苏轼《墨竹图》,还有明代45卷《永乐大典》等超级国宝和上世纪初由斯坦因带往英国的大批敦煌经卷……个个门类齐全、件件价值连城,五彩斑斓,美不胜收,令人眼花缭乱、惊诧不已。
《精品图鉴: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国宝》仅收录了十几幅馆藏的中国国宝图片,跟馆内中国藏品量相比只是沧海一粟。譬如敦煌藏经洞中,4万多件经书书稿,就被大英博物馆收藏1.37万件,中国现存仅三分之一。但是大英博物馆精品图鉴所展示的完整品相及精美程度,足以使我们窥斑见豹,多少能够感受到大英博物馆中国藏品的整体水平。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最为引人注目,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称其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世界上现存的《女史箴图》摹本只有两幅: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笔意色彩皆显粗糙;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虽是临摹品,但是完全把握住了原画的神韵,甚至有人认为它就是原件。《女史箴图》曾为数位皇帝珍藏,每位帝王都在画卷的空白处盖上了自己的印章,因此我们也能准确地知道到底有谁欣赏过它。欣赏《女史箴图》会带来一种欣赏欧洲油画时永远无法享受到的乐趣:你感觉自己似乎正在与古人一同欣赏这幅大气磅礴的画作。由于容易损坏,且出于藏品修复目的,《女史箴图》仅展出六周时间。当该画卷不展出时,您可以在交互式的触摸屏上欣赏画卷的电子版本。
颇具视觉冲击力的是一幅几十平方米的精美壁画,一说是从敦煌石窟里整体切割下来的,一说来自五百多年前的山西五台山清凉寺,该寺也有不少敦煌风格的壁画。敦煌也好,五台山也罢,来自中国当无疑问。虽年代久远,然而其壁画色彩依然艳丽诱人;切割痕迹清晰可辨,但损毁极少,可见那个时期英国冒险家的“文物切割技术”已经接近纯熟。元代画家谢楚芳1321年创作的《乾坤生意图卷》在1797年就漂洋过海到了英国,这是最早远赴英国的中国传统绘画,被大英博物馆于1998年收藏。
在该厅高古文物柜中陈列的双耳细颈椭圆陶罐,制作于公元前4500年,来自仰韶文化发源地陕西半坡村的新石器时代。翡翠盘龙,又称玉猪龙,制作于公元前3500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来自辽宁红山文化。玉面神人像,宗教祭器,制作于新石器晚期,文化背景产生于约公元前2500~2000年的石家河文化,这件玉面神人像,面方、嘴阔,长有獠牙;宽鼻、菱形眼,表情庄重;头戴冠帽、大耳戴环。据推断是巫师通天时所佩戴的面具,代表着当地尊奉的神的形象。与同时期良渚文化及红山文化的玉器相比较,这件玉器在工艺上以剔地阳纹为特点,工序复杂,技艺更胜一筹。
周朝的青铜器康侯簋,制作于公元前1050年,华丽而大气,直径约27厘米,有两个大把手,每个把手都是一头长牙尖角、大方耳的猛兽,正在吞噬一只小鸟。这样技艺精湛的作品,当时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拥有的技术,花费的时间与昂贵的费用,使它显得身份高贵、地位崇高。更珍贵的是康侯簋的铭文,真切地记载了武王伐纣战役和之后的事件,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难以估量。
铜钟出土于中国陕西省,制作于公元前500年~400年,形体丰硕美观,大小如啤酒桶,截面呈椭圆形。钟身雕刻精美,通体环绕着带状花纹。圆形浮雕上刻有吞食大雁的龙头,顶部盘踞着两条华美的龙,组成悬挂铜钟的把手。铜钟原本成套,用于乐队演奏,这无疑是主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商代青铜双羊尊,铸造于公元前13世纪到12世纪,在商周青铜礼器中占有重要地位,属于南方青铜器风格,形状为两只背部相连的公羊。双羊各探向一方,羊角弯曲,羊背相连托起尊筒,四只羊腿被巧妙地用作支撑。铜绿柔和素雅,对称四平八稳,纹饰纷繁复杂,质感厚重拙朴,赋予了双羊尊无法言喻的魅力。
椭圆形的汉代漆杯,制作于公元4年的西汉时期,整体木制,形似浅碗,实为酒杯,直径17厘米,较长的两边各有一个镀金把手,因此被命名为耳杯。碗层由红棕色的漆层覆盖,外壁镶嵌黄金与金铜,并绘有数对相向而立的鸟儿,背侧则是一些几何图案和螺旋纹饰。在耳杯的底部有一圈共67个汉字,在欧洲通常会书写一句箴言或一条献词,这里标记的却是负责生产的工匠姓名。
唐代墓葬俑位于大英博物馆北区的亚洲厅,厅中摆放着两尊喻示阴间判官的雕像,前面摆放着一组12个栩栩如生的陶俑,形制有人、兽以及人面兽身。它们都出土于中国河南唐朝名将刘延荀(约公元728年)墓穴中。这些陶俑只用三种颜色——琥珀黄、绿和棕色。最前边是一对兽俑,是队列中领头的神兽,也是墓葬的守护者,紧接着是一对人形陶俑,后随之两个严肃的陶俑官员,双手毕恭毕敬地交叠。队列中最后的人物形象是两位马夫,之后是两匹高近一米的骏马和一对漂亮的对峰骆驼。
在异国他乡,在大英博物馆里,看到祖国如此之多的文物精品,胸中如江海翻腾,耳旁似雷霆震撼,既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而骄傲自豪,又为大量国宝流失他国心酸扼腕。聊以自慰的是,伟大祖国正在复兴,国宝流失的悲剧将不再重演!不时还获得诸如国宝圆明园“虎蓥”在外漂泊150多年终于从英国回家的喜讯。但愿这样的喜讯越来越多!
作者:杨自沿 来源:青海日报
举报/反馈

青海日报

25.1万获赞 8.1万粉丝
权威、分享、记录时代,青海日报官方百家号
青海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