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2019年预算,一笔800万的开支从开支单里脱颖而出,连日来教育部要花800万抽检6000篇博士论文的消息引发热议。其实这并不是教育部第一次抽检论文,类似做法可追溯到2000年。此事受到关注,不难与今年频被曝出的学术不端事件联系起来。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要“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教育部多次表示将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惩治力度。
在公众热议中,论文抽检被视为一项强有力的监督措施。已经延续快20年论文抽检制度能堪此重任吗?对此,红星新闻记者就论文抽检制度20年来怎样变化、怎样执行、论文抽检是否能有效保证研究生教学质量、如何革新等问题采访了教育专家、论文抽检制度研究者、高校领导以及负责研究生培养的院长,为论文抽检制度共同把脉。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程方平提出,应当建立学位论文公开制度,形成学术批评氛围,这样更多人能来发现问题。
可追溯到2000年
2014年以后更趋严格
4月5日,广西大学校长赵跃宇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印象中教育部组织论文抽检已经将近20年。公开资料显示,全国层面的博士论文抽检自2000年开始实施。在此以前,上海、湖南等地较早开展了省级层面的博士论文抽检工作。
2010年时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指出,“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了适应《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大对博士生论文的抽检工作力度。原来,我国博士生论文抽检工作是由学位授予单位直接报送材料。今年,为了体现公正公平,也为了减轻报送单位的负担,教育部将直接从国家图书馆调取资料。我们还要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将评审结果反馈到相关学校和学位授予单位”。
多位高校负责人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2010年开始教育部抽检博士论文直接从国家图书馆调取,基本上实现了抽检程序的“零干扰”。赵跃宇介绍,2010年以后实施的盲选、盲送、盲检程序更加规范,随之的评议结果更加公平。2014年在教育部《论文抽检办法》实施以后,论文抽检方式和程序并未做过多调整,但抽检比例有了明显提高。
2014年2月,教育部出台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下文称《论文抽检办法》)称,学位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其中,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比例为上一学年全国授予博士学位人数的10%左右,硕士学位论文抽检比例为上一学年全国授予硕士学位人数的5%左右。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从国家图书馆直接调取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的抽取方式,由各省级学位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自行确定。每篇抽检的学位论文送3位同行专家进行评议,专家按照不同学位类型的要求对论文提出评议意见。3位专家中有2位以上(含2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的学位论文,将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3位专家中有1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的学位论文,将再送2位同行专家进行复评。2位复评专家中有1位以上(含1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的学位论文,将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
赵跃宇称,论文抽检如果不合格,教育部会对就研究生培养质量对相关单位进行约谈。至于撤不撤销学位由各个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依据学位条例作出评定,各个学校自己把握。从目前来看,这个制度对研究生培养单位肯定是起到了一些约束作用。
《论文抽检办法》明确,“将对连续2年均有‘存在问题学位论文’,且比例较高或篇数较多的学位授予单位,进行质量约谈”,“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中,将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作为重要指标,对‘存在问题学位论文’比例较高或篇数较多的学位授权点,依据有关程序,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仍无法达到要求者,视为不能保证所授学位的学术水平,将撤销学位授权”。
在现实执行中,有些学校对照《论文抽检办法》制定了本校的论文抽检实施办法。2018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公布了《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抽检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学校将重点抽检“国家(教育部)抽检中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所属学科和相关导师指导的学位论文”,“ 对抽检过程中发现学位论文有抄袭、剽窃、作假等问题,按照《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学术不端行为认定及处理办法》进行严肃处理”。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鹏飞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论文抽检办法》实施以后,论文抽检程序越来越正规,处罚越来越严厉。比如河南大学的博士论文,被教育部抽检不合格的,导师直接停止三年招生,所在学院的博士招生指标直接减少,全校通报,院长在全校学位委员会上作检讨等。
实施双盲评审
当事人事后才知道论文被抽中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程方平就有过指导的论文被抽中的经历。程方平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教育部抽检博士论文的程序相对保密,抽检时直接从国家图书馆提取,并不会惊扰导师和论文作者。有几次自己都是事后看到论文抽检反馈,才知道自己指导的论文被抽检了。甚至有时候被抽检论文的当事人也不知情,只有抽检存在问题时当事人才会接到通知,无声无息就是过关了。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副院长程雪阳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所在的学院也是同样的操作方式,只有抽检不合格会接到通知,抽检合格的话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论文被抽检。
多位高校研究生导师、领导向红星新闻记者讲过同样的经历。
至于论文抽检的评议专家如何产生,怎样组织?程方平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抽检论文的评议专家应该是从教育部的专家库中抽取,由教育部学位委员会组织临时的工作机构进行抽样和评议,临时的工作机构比起常设机构更能有效防止干扰,降低工作成本。
参加过抽检评议的王鹏飞介绍,专家组织程序大致是上级部门下发评议专家库名单,研究生院询问各个专家是否愿意参与抽检评议,是否有时间参与,然后反馈可以参与的专家名单。接着给专家下发匿名处理过的学位论文,根据专业分至每个专家,硕士论文每篇论文有两位不同的专家评审,论文和专家之间均为单线分发关系,基本可以做到各自评审。然后评议结果提交。最早是纸质版,近两年都是网络评审,直接提交。
抽检专家的组织方式解决了什么问题?赵跃宇认为,比起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学校组织的专家评议,学校组织的外审专家范围相对较窄,是学校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教育部能在全国范围内安排专家进行评议,专家范围更广,同时避免了很多干扰因素。
东北师范大学曾负责过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监督机制建设研究”,对论文抽检制度做过长期研究的曹雷老师认为,教育部组织的专家以更高的要求、更宽的视野,在全国范围内对各学位授予单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开展抽检工作,提升了论文评审质量和公平性。而且集合了全国的专家学者之力,开展学位论文抽检与评审,提高了学位论文评审的权威性,保证了学位论文评审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全国的学位论文评审数据为样本,可以全面、客观地对各学位授予单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作出评价与总结。
高校教师建议
论文抽检比例应当提高至40%
论文抽检能给研究生培养带来多大影响?王鹏飞讲述了曾参加一所211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答辩,问及为何写的大都是学术性题目,回答是在抽检的时候,很多专家并不区分学硕还是专硕,往往以学术标准评价,若以学术含量不高的调研报告,毕业设计等作为毕业论文,容易被毙掉。他认为,论文抽检对于检测研究生教学质量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手段。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研究生教学质量,尤其是对博士学位论文和学术型的科学学位研究生。现在不少学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强调较高的学术性,很大程度上是由论文抽检引起的。
王鹏飞介绍,他所在的学院无论作为导师,或者负责研究生工作的院长,都很重视学生论文的抽检。学院也会根据抽检的结果,调整研究生培养工作。
与王鹏飞一样,包括广西大学校长赵跃宇、东北师范大学的曹雷都认为,论文抽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但这终究只是一个质量检测的方式,不是治本之策。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副院长程雪阳为此提议,高校应该严格论文的预答辩、盲审、答辩环节,这是比论文抽检更有效的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方法。
而王鹏飞认为,在当前的培养模式下,论文抽检对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有效的。具有一定震慑威力。但目前的抽检5%的比例有些偏低,若能在毕业五年之内,经过几轮抽检,让比例达到40%左右,则起到的促进作用更大。
在行政体制外引入第三方论文评议,或许是更有效的方式。在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论文抽检只能是一个杠杆,作用只能是撬动前面的环节:开题、预答辩、答辩,让它紧一点,现在的抽检还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在这一点上,国外一些地方的高校能相对独立与行政系统,学位完全由学校授予,学校以学术声誉担保,会对授予的学位更加谨慎。此外,国外会有行业学会来做学位论文评奖、排名,行业学会虽然没有行政处理权限,但行业学会以其权威性和学术信誉来保证评价的权威性,排名最后的高校牺牲掉的学术声誉,会比得到行政处罚损失更大。国内也可以借鉴国外,委托一些第三方参与论文审查,建立相对独立的学术评价制度。
专家观点:
应建立学位论文公开制度
在长期呼吁“大学去行政化”的教育研究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建立完善的导师制度,对导师的权责作出明确界定,用导师的学术尊严和教育尊严,来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或许更重要一些。
而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程方平则认为,应当建立学位论文公开制度,形成学术批评氛围或许是更有效的方式。程方平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抽检制度给学生和导师带来了一定压力,但这只是一个辅助性、底线性的制度。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论文公开制度,形成学术批评氛围。
他说,目前还有很多学校的论文是外界查不到的,从国家层面耗费很大成本抽检,论文未必查得完。而如果论文都公开了,很多人就可以去查询,更多的人都来发现问题,论文的作者也知道自己的论文将公开,必须要经得起检查。
“剽窃、抄袭这些都是最低级的学术问题,高级的学术问题应该是积极探究、质疑方面学术精神的问题。”程方平认为,对于学术腐败现在抓的还都是比较低级的问题,抓的是底线性的问题。学术批评才是一个更重要的监督,而要做到学术繁荣则需要学术批评。
红星新闻特约记者 吴阳 北京报道
编辑 潘莉
举报/反馈

红星新闻

3272万获赞 351.8万粉丝
西部影响力最大主流媒体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