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关于林丹十几年动作改变主要有三个:架拍时手臂的夹角、架拍时肘部和拍头的高度、起跳后腿部的夹角,见下图。
(注:为了方便右手爱好者理解,本文把林丹都改成了右手)
一、动作变化全知道
为了更好的验证视频的观点是否属实,第一步先确认动作的时间点,然后收集足够多的素材,并加以比对。
1)动作对应时间
我们知道整个挥拍过程包括:架拍、引拍、挥拍、收拍四个部分。
视频中的三个动作实际上分别对应了不同的挥拍时间点,肘部的高度变化对应的是起跳准备的时间点(架拍前、起跳前);而手臂的夹角和腿部的夹角变化则是对应起跳后开始倒拍的时间点(架拍后、倒拍前)。
2)起跳准备全对比
想要准确的对比动作的差异,就需要在统一的时间点截取对应的动作,以观察是否如视频所述之变化,首先来看起跳前的准备动作(起跳前、架拍前),见下图。
可以看出,拍头的高度大概从06年开始下降到了胸口,09年下降到了腰部,而13年拍头更是降到了腰部以下,似乎有点不想把拍子拿起来的意思;同时,肘部的高度也越来越低,手臂的夹角也越来越大。
3)倒拍准备全比对
再来看一下倒拍前的准备动作(起跳后、架拍后),见下图。
可以看出,03-04年期间,小臂有明显的上扬并打开夹角的迹象,05-08年期间手臂夹角有明显变小夹紧,09年之后,夹角再次打开,但小臂并没有上扬;而腿部夹角仅能大致判断早年间更小一点,但没有明显差异。
4)对的时间,遇上伯乐
根据上述的对比,可以看出林丹动作上的变化主要发生在起跳前的差异,而起跳后的差异主要表现在05年之前,可以说改变最大的是在05年到09年,分别是在两届奥运会之后。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奥运周期林丹动作上的变化或许是因为04年汤仙虎离开国家队,虽“退”而不“休”,并在之后更多的侧重于林丹的训练,这其中是否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也许只有林丹自己知道了。
更有意思的是,05年之后林丹开始改用反手发球,而李宗伟早就采用反手发球了,似乎这个时期对于林丹有着特别的意义。下图为2006全英公开赛比赛截图,林丹分别用了正手和反手发球。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羽其他教练一无是处,毕竟国家队不只有林丹,只是林丹在合适的时间遇到了伯乐。
为了方便后文的理解:
03-04年称之为早期(出道期);
05-08年称之为中期(成长期);
09-13年称之为后期(巅峰期);
13-18年称之为末期(衰退期)。
二、基本动作分析
了解林丹动作上的变化和时间点之后,还需要了解肌肉的情况,我们知道动作是肌肉收缩做功,想要更好的发力首先要将肌肉拉伸,那么第二步就需要梳理一下三个动作分别拉伸了什么肌肉以及对应的挥拍动作又是怎么样的。
1)手臂夹角变化
小臂夹角小(屈曲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拉伸;反之小臂角度大(伸展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拉伸,夹角变大时两个肌肉均处于较为放松的状态(60度至120度之间)。
对应的挥拍动作为向上摆小臂:
摆臂是小臂伸展,那么先屈臂拉伸三头肌显然是为挥拍击球做准备,这一点与林丹中期的架拍动作吻合(小臂夹角60度,甚至更小),也就是说架拍时小臂夹角过大似乎是错误的动作。
(起跳前:早中期角度小、后末期角度大)
(起跳后:早期角度大、中期角度小、后末期角度大)
2)肘部高度变化
抬肘时,三角肌收缩,背阔肌、三头肌、胸大肌拉伸;反之不抬肘时,三头肌、背阔肌、胸大肌收缩,三角肌拉伸,大臂自然下垂时,各肌肉相对放松(与身体夹角30度左右)
对应的挥拍动作为向上摆大臂:
大臂的摆动需要提前抬肘拉伸胸肌,这一点与林丹早期架拍动作吻合,也就是说架拍时要尽量让大臂抬高并展肩,这似乎也没有问题。
(起跳前:早中期抬肘高、后末期不抬肘)
(起跳后:早期抬肘高、中后末期抬肘稍低)
3)腿部的夹角
腿部角度小(屈曲时),腘绳肌收缩、四头肌拉伸;反之腿部角度大(伸展时),四头肌收缩、腘绳肌拉伸,因为是蹬地起跳是最基础的力量,再加上需要跑动,所以腿部基本上是间歇性交替放松。
对应的挥拍动作为转胯卷腹:
左腿后摆踢出需要提前拉伸股四头肌,在挥拍发力时能看到明显的踢腿动作(小腿伸展),这与早中期林丹的动作吻合,也没有什么问题。
(起跳后:早中期角度小、后末期角度大)
三、身不由己、随机应变
了解动作的时间和对应的肌肉,就可以进行简单的分析,总体上来说,这些变化是身体为了适应发力而随之产生的变化。
1)肌肉与力量(改变理由之一)
先说最容易理解的部分,小腿折叠的角度变大了,这一点似乎是年龄的关系造成的,这是由肌肉的特性造成的年龄差异,肌肉单元三种不同的类型(包括:耐力肌(慢纤维)、速度肌(快纤维A)、高爆肌(快纤维B))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改变比例,也就是说,年龄越大高爆肌的比例会越来越少。
肌肉的这个特点让林丹在30岁之后肌肉的爆发力下降,导致起跳时腿部肌肉收缩速度变慢,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充分屈腿,爆发力的下降同时也降低了弹跳能力,这会令起跳高度降低以及起跳时间被缩短,这是原因之一。
2)力量与时间(改变理由之二)
然而实际上这些年林丹屈腿的变化并不明显,而真正影响屈腿角度的主要原因还是起跳高度和时间改变了,可以在同年的比赛中观察到这点,由于突击带来的击球点变化,使得起跳高度和时间被压缩,从而导致屈腿角度不足,发力不够充分,这是原因之二。
3)肌肉逆向收缩(改变理由之三)
屈臂和抬肘动作都在一定程度上拉伸了三头肌,而向后展肩动作则是背阔肌和三头肌收缩,这与夹小臂动作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所以从动作上来分析,早期林丹的动作因抬肘过高,在起跳展肩时三头肌的反向收缩使得小臂自然打开。
林丹很快就意识到小臂的动作使得发力不够集中,于是在之后的几年内很快的改进了动作,随之而产生的另一个结果就是肘部下降了,以减轻三头肌的负担,这是原因之三。
下图中可以看出,同是06年的比赛,肘部的高度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四、科学改变未来
通过上面的分析来看,动作的改变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这其中是否还有其他的意义呢?
在这十几年里,科技可谓是突飞猛进,羽毛球运动当然也从中获利,年代的差异造成球拍的攻击能力有很大的差异,身体素质的训练也更为科学。
1)技术升级、精确打击(改变理由之四、五)
球拍攻击力的差异,让现在的球速比过去快很多,在球速慢的时期,为了加快整体的节奏,会在出球速度上做文章。
可以看到当年的林丹多以快杀、点杀为主,所以提前抬高肘部、上扬拍头应该是为了缩短了引拍的时间,使击球的突然性增强,这一点也可以在老将盖德身上看到。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林丹早期屈臂角度更大,实际上从侧面看由于拍头提前上扬了,就显得手臂夹角变大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球拍的攻击力增加,球速上的优势慢慢大于出手速度上的优势,这就不得不把大量的快杀升级为重杀(屈臂降肘蓄力),以增加球速和准确度,这是原因之四。
另外一点,架拍时小臂打开对击球非常不利,会因为摆臂时的离心力使小臂脱离挥拍路径,导致发力不够集中,落点不够精准,通常只有在击球点太靠右的时候,才会先将小臂打开对准来球,所以林丹早在05年就改正了这个动作,这是原因之五。
2)核心发力,以腰带手(改变理由之六)
因为科技的落后,教学缺乏更多的数据支持,不能形成系统,也就没有所谓的规范动作,一切皆凭经验教学,这种传统的口口相传式教学会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重视动作、以手带腰!
由于早年间的突击打法,使得教学时,都过于强调手臂动作,甚至有以手带腰的误区,曾经一度忽视核心力量的存在,也就出现了林丹早期时提前抬肘架拍现象。
而之后林丹的挥拍动则作用到了更多的腰腹力量(腹斜肌),从以手带腰改为以腰带手。
可以对比08年起跳时的肘部较之05年时有明显放低,并在转体后(左右肩互换)获得更大的挥速和更高的击球点,这也就意味着,架拍时不再需要把肘部抬高超过肩膀了,这是原因之六。
3)体能分配,放松肩部(改变理由之七)
年轻时的林丹体能充沛、更加专注,可以随时保持架拍的高度,随着挥拍次数的增加,协调性大幅提升,动作本身的融合性增强,所以在挥拍之前,动作会更加放松(降肘),抬肘动作逐渐伴随在起跳架拍的过程中,而不再是起跳就摆好架子,同时年龄的增长需要更好的分配体能,提前架拍无疑是消耗更大的。
另外,作为肩部的发力核心三角肌拥有多个方向的发力能力(包括:抬肘、前屈、后展、内外旋),而长时间的抬肘会让三角肌频繁工作,这也是导致肩部伤病的原因之一,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杀球更多、架拍更高的李宗伟右肩经常贴着很多的绷带。
再者,提前抬肘也不利于击球瞬间的内旋,所以中后期的林丹在起跳前尽可能的放松了肩膀,起跳后也没有过度的抬高肘部,仅在挥拍时才会出现大幅的抬肘动作,这是原因之六。
五、不变的真理
15年来林丹的跳杀虽然改变了不少动作,同时也有很多动作没有发生变化,我想这些动作应该可以得出一整个挥拍发力的真理吧,包括了改变的动作和一直没变的动作,总体上来说林丹中后期的动作属于比较合理的范畴。
1)七大理由,合理动作
七大理由:
理由之一(屈腿角度大):肌肉力量衰退;
理由之二(屈腿角度大):起跳高度和时间被压缩;
理由之三(90度架拍):抬肘过高,三头肌被动打开小臂;
理由之四(抬肘高度):战术升级,快杀改重杀;
理由之五(60度架拍):屈曲小臂,精确打击;
理由之六(不抬肘):核心发力,以腰带肘;
理由之七(不抬肘):分配体能,放松肩部。
合理动作:
起跳前,手臂放松,小臂夹角在90度左右,拍头位于腰部,大臂自然下垂与身体保持30度夹角左右,屈双腿(或单腿)准备起跳架拍。
起跳后,小臂屈曲,保持在60度角左右,架起拍头稍高于头部,肘部抬起,大臂与身体保持75度夹角左右,小腿向后屈曲,准备转胯发力。
2)仰腰展肩动作
仰腰展肩架拍是为了转肩摆臂挥拍,所以这15年里,林丹的仰腰展肩动作始终保持着很大的幅度,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3)关于立腕动作
有人说架拍需要立腕(即展腕),杀球才能更有力,但在林丹这15年的杀球动作里并没有看到有特别的立腕动作,这或许说明了倒拍前并不需要立腕,只需要在摆臂倒拍时顺势立腕,并在最后收腕击球。
4)包击球理论
在不考虑劈吊和点杀情况下,这15年里林丹几乎所有的杀球都在击球瞬间内旋包击球头,这与《击球法》中所提及的包击球理论是相符的。
5)制动与收拍
林丹的爆发力使得杀球后产生了制动反弹现象,同时配合大臂动作完成收拍,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杀球之后,收拍并没有到左下方,而是下收大臂顺势卸力,依然将球拍留在了身体右侧,这与《击球法》中提及的制动理论和《挥拍注意事项》中提及的收拍理论也基本相符。
下图中李宗伟的收拍同样是在右侧。
6)腿部收拍动作
与收拍动作对应,在杀球发力后,左腿都有明显的向后跨出动作,用以分担落地时的冲击,这是避免落地冲击,损伤下肢关节很重要的动作。
7)关于快杀
在这15年里,林丹所有的杀球的发力基本都以内旋为主导,重杀和点杀(快杀)的区别主要在于鞭打,重杀有很明显的鞭打发力,而点杀省略较多。
可以说林丹的整个发力体系非常统一,肩部的主要的作用是击球瞬间内旋,这跟印尼双打的肩部下压式杀球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似乎在提醒我们,挥拍练习是需要选择一个体系的(或者说流派),在既定的体系上将动作发挥到极致,而不是集各家之所长,当然也许有人天赋异禀,可以另辟蹊径找到更合适自己的方法那就另当别论了。
综上所述:
早期的林丹因打法和基础教学的原因而动作略显不妥;
中期的林丹动作上几乎接近最合理的状态,最早修正了架拍时90度屈臂和上扬拍头的问题,之后慢慢降低了肘部;
而后期的林丹协调更好,动作变得更加放松;
末期的林丹,因肌肉和体能等各方面因素,导致动作衰退和变形,
或许这也是业余爱好者学习羽毛球的必经之路,同时我们要相信科学,学会最合理的发力挥拍方式和训练方法,以求事半功倍,快速成长,远离运动损伤。
本文由冰王说球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举报/反馈

冰王说球

1597获赞 4776粉丝
快乐羽球,分享快乐!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