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叫享福为“享清福”,那么什么是“清福”呢,清福就是清闲之福,清净之福。一个人有没有福气,最重要的是看一个人懂不懂享福,心中有没有那份清净。而想要享受心中的那份清净,需要能够保持内心的虚静,和身体的清闲。一个能够保持内心虚静,身体清闲的人,必定是有福之人,正如一首诗所描写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虚静”是道家用于,指的是道家的一种修养。按照道家的观念来讲,想要达到静的境界,首先要“虚”,如果没有“虚”的功夫,是很难达到“静”的境界的。
那么,什么是道家的“虚”呢?道家的“虚”和佛家的“空”具有相似的意境,但是却又不完全类同佛家之空。“虚”从外物的角度来讲, 即要“虚”掉“外物”,进而才能逐步达到明静之心。在道家鼻祖老子看来,“虚”才能成就“实”,“无”才能成就“有”,因为空虚,所以才能容纳万物,才可以长久。比如一个杯子,只有他是空的,才能够装水。而一个人也只有内心是“虚”的,也才能够接受接纳。“静”的境界更高于“虚”,已经达到了道的状态,所谓“虚一而静”,也就是由虚致静。由虚致静最终合于大道,自是修炼者的造化。
一个人只有做到内心虚静,才能够享清福。如果一个人总是心事重重,心灵就很难安顿下来,更很难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一个人内心从来没有一刻安宁,总是被各种事务缠绕,即便有再好的物质条件,再显赫的声名,又怎么会有快乐、福气可言呢?声名越大,越执着于声名,只会被声名所累,财富再多,物质再丰富,也只会被物质所困。所以一个人有没有福气,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宁静,心态的安稳。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一个智慧的老翁和一个年轻人的对话,我们来看看,更能对什么是享福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天,一个老头面朝大海,仰卧在沙滩上悠然自乐,好不惬意。这时候,走来一个小伙子,对老头说:老先生,我们一起打造一条大船吧!
老头说:打造大船干什么?年轻人说:到深海里去打鱼呀。老翁先生又问:打那么多鱼干什么?年轻人回答:有了鱼就可以卖钱。老翁又问: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小伙子回答:有了钱我们就可以一起享淸清福啦!
老翁质问:你看我现在正在干什么?小伙子若有所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怎么样才能“享清福”,也正是道家老子“无为”观点的一种生动写照。当然,如果要有杠精说:没有鱼,不劳动,吃的都没有,怎么享清福啊。这样说也有道理,但是,我们这里想要说明的是,有时候快乐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折腾。老百姓有一句话:“有福不在忙,无福跑断肠”,或许也正是这样的道理。很多人,终其一生去追寻幸福,可是到头来发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就在原点,一辈子一直都在舍本逐末。
人一辈子没享过一天清福,只因不懂一点,活到老辛苦到老就是宿命!道友们,你们是怎么理解道家的“虚静”的,又是如何理解“幸福”的?欢迎发表您的观点!
/完/
举报/反馈

道讯

88万获赞 10.3万粉丝
一个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管理学博士
博士,文化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