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盛顿邮报》3月21日文章,原题:中国人如何看待“社会信用”监控? 中国正在形成的“社会信用”体系已引发众说纷纭。中国正在实施分别由私企(如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和政府负责的信用体系且二者相差巨大。
西方新闻报道往往将此类概念看作政府控制社会的强大工具之一,那么中国公民如何看待该信用体系?在2018年对2209名中国公民的调查以及就中国各种社会信用体系开展的数十次深入采访中,我们(柏林自由大学和柏林赫尔梯行政学院的研究人员——编者注)得出以下结论:
一、中国大多数公民对商业和政府社会信用体系都持赞成态度。80%的受访者认同社会信用体系,仅有1%表示强烈或适度反对,认为不应该实施全国性社会信用体系的占比也仅为1%。
二、相对富裕的公民高度赞成此类体系。首先,他们受益于免押金的汽车租赁和快速入住酒店等便利。其次,该群体通常并不将社会信用体系视为政府的“盯梢”工具,而是改善生活质量并在社会中促进诚信守法行为的手段。
三、中国的社会信任度仍然较低。中国公民将社会信用体系视为显示有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可信性的可靠信息来源,76%的受访者认为普遍缺乏信任已成为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受访者认为社会信用有助于打击骗子、惩罚污染和其他不负责任企业。
四、中国公众强烈支持在2020年后实施由中央政府管理的信用体系。大多数受访者(59%)认为中央政府应该管理一个全国性的社会信用体系,9%认为地方政府应带头实施。仅有17%认为政府应该与私营企业合作,而认为应当由私营企业管理全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比例不足2%。
五、新生的社会信用体系对中国公民的生活影响仍然非常有限。此类信用体系真的正在推动中国人规范其线上和线下行为吗?受访者表明他们仅在移动支付、网购和遵守交通规则等少数方面改变其行为。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公众对社会信用体系的态度倾向于积极。▲(作者为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中国政治学教授金妮娅·考斯卡,王会聪译)
举报/反馈

环球时报

1.7亿获赞 865.8万粉丝
由《环球时报》社有限公司运营,以优质内容资源为依托,报道多元世界,解读复杂中国。
《环球时报》社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