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经济未来将是红利风口,再小的个体,都要有自己的品牌。再小的个体,也要有自己的社群。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有某个领域的专长,那可以和我一样信奉1000粉丝定律,找到1000个铁杆粉丝,好好精英这个社群,让自己从经验“事情”,升华到经营“人”,人脉关系的核心是从自己给别人提供价值开始,你贡献多大价值,就能收获多大价值,就能把自己变成人脉中转站,吸引更多同频的人。
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随着创业成本越拉越高,粉丝来来去去,难以沉淀,公众号的沟通一对多,不及时,比较封闭,线下沟通成本高,合作过的客户需要靠投入时间和感情维系,否则后端价值低,如此创业只会越来越累,创业者建立自己的专属社群,可以打造个人品牌,事半功倍。
对于自媒体创业,我认为社群是一个服务型产品,要抱着服务的态度,而不是变现的态度来经营这件事,只要能服务好1000个社群会员,口碑会帮我们带来更大的积累和爆发,时间会帮我们杀死绝大多数急功近利型的竞争对手。
其次,经营社群,当然要有门槛,要收费,但是绝不能卖,要吸引,吸引同频的人,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吸引对你真正认可的人,吸引那些哪怕你什么都不提供他们也愿意追随愿意挺你的人,也就是铁杆粉儿,吸引那些愿意付出,积极上进,有正能量的人,而不是付费马上要回报,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的人,社群是一个过滤极好的过滤机制。
我所理解的社群,即基于一个点、兴趣和需求将大家聚合在一起组成的社交关系链。
去年10月下旬,我开始日更写社群运营文章,日更第30天的时候,读者只有一千不到,当时,我写了一篇文章,发布公众号,组建了一个社群,三天时间,招募到了95个人,而后封群,进群门槛很低:认可我的文章,任意分享一篇到朋友圈,或者任意赞赏即可。
半年过去了,从这个社群里面,我找到了十个付费精准客户,大约有五个人给我介绍了新客户,同时我也建立了类似的数个不同主题读者池子,收获了一些铁杆读者,他们追随至今,并且经常帮忙转发、推荐。
同时,从这个群衍生出另一个群,入群要求为自己有在运营公众号,并且订阅读者在一万以上,用于互推合作、投放广告,我的服务的客户经常有投放公众号软文的需求,所以当时想直接聚焦到一批运营主源头,我们做大号广告投放经纪。
一个月前,我又发起了一个社群运营交流学习社群,文案非常简单,入群门槛为198元,期限两年。
这次做社群的心态和之前已经不太一样,因为相比去年刚提笔,现在我已经发布了20万社群运营原创干货,这六个月也带着团队,实践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社群营销项目,现在的读者数翻了数十倍,在没有付费推广的情况下,靠原创优质内容,在各大平台分发,粉丝增长不快,但是粘性很强,偶尔推广一个优质课程,转化还不错。
在很多人唱衰公众号,阅读量腰斩的今天,我仍然坚持做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情,因为对于新媒体创业这件事,我的初心就是思考+实践+分享,哪怕只有一个人在看,或者十万人在看,对我的心态是没有影响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动态的思考,冷静的观察,从内心里, 我仍然欣喜的看到,很多优质,原创的内容,很多创新的模式,不管在什么阶段,在什么氛围之下,永远有读者,永远有人叫好,永远对人有价值。
我更加认同了以往的一些心态,慢慢来,就是快,个人品牌和公信力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对于原创个人自媒体而言,如何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好状态的产出,在垂直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就是最好的盈利能力。
从运营角度,如何经营好一个社群,我有以下六点建议。
一个健康的长寿的微信群是基于互动才有价值的自生式生态系统,它既能满足成员的某种价值需求,又能给运营人带来一定回报,才能形成良好循环。
第一,社群营销第一需要具是满足某个主题的优质价值输出。
1.新媒体运营/品牌营销策划方向,专场分享,每年不少于6次;
2.杜绝广告,主题研讨,每天更新,解剖案例,洞悉内幕;
3.群内自媒体互推,同行交友,跳槽合作,结交高质量朋友圈;
4.每周一次或几次定时分享干货课程,晚上或中午维护;
5.每周请某个领域大咖分享创业历程,分享干货;
第二,具有一个活跃的灵魂人物,也就是社群领袖。
冲格新媒体通过大量咨询研究分析,将社群的角色分为内容创造者、评论者、搜集者、参与者、围观者、不活跃分子。他们各自的诉求不一,相互影响和转换。
在社群运营时,必须对症下药。如为搜集者提供有价值的干货知识,为评论者提供可以评论的话题,为围观者创造看热闹的场面,为创造者提供思考的资源和刺激。
但这些成员中,最核心的莫过于社群的意见领袖,即活跃的灵魂人物。他可能兼任思考者、组织者多重身份。如果一个群有两三个这样的意见领袖,能激活其他成员,且能碰撞出很多有深度的内容火花。
这也是社交媒体的具有天然渠道的魅力,它集合了一群有温度有情怀的人,它链接的是“人性”,它输出的是“价值观”。雷军,罗胖,大熊都是极其厉害的社群领袖人物,这方面,格力董小姐就略输一筹了。
第三,设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规则。
任何群体,无规矩不成方圆。社群的最高境界是全民自治,得建立在高度磨合、默契之上。大部分社群都是自治加人治。
说白了,就是有统一、严格、被高度认可的群规。
我曾混迹一个收费读者群,群主十分强势,只要看到发广告者便踢,没有二话。其他群发个红包也许可以了事。这个群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行业影响力,大家也愿意追随,所以,这个群的氛围是相对“干净”的一个。
第四,有高质量的线上线下活动策划。
活动,能迅速催化社群的“温度”。活动,能让成员有参与感。通过微商的发展也可以看出,微商是不断通过活动来提升影响力的,如出国旅游,抽奖,返利。
活动的策划需要结合社群的主题和成员的诉求。任何活动中,红包接龙互动屡试不爽。毕竟谁会和钱过不去呢。微信红包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可以好好利用。
线下的交流活动,更是维持社群关系链持续发展的重心环节。面对面的沟通体验能迅速拉近群里成员的关系,通过真实场景强化社群的存在感,丰富成员的体验,加深关系链的沉淀。
第五,要打造独特又好玩的社群文化。
社群一定要好玩。不好玩,不传播。玩着玩着把钱赚了把东西学了,相信这样的群文化每个人都能接受的。
有种有趣有料的逻辑思维社群之前做的“团要”和吃霸王餐,也是不断给粉丝制造惊喜,提升参与感,占商家便宜。
社群的核心在于情感归宿和价值认同,规模巨大又情感趋同的最大社群,便是宗教了。
第六,社群营销的核心魅力在于“裂变”。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原始的部落情节,开放的互联网带来无限的信息量。
每一个社群都一场化学实验,未来的互联网是垂直社群的时代。
仅仅从口碑营销的角度思考,一个企业品牌和消费者的弱关系能通过社群变成强关系,未来也许大家不再相信明星代言的广告,而是相信某个领域意见领袖的推荐和某个朋友的分享。
小米早期的发烧友文化即是社群的雏形,他们最早找到100个铁杆米粉,这些米粉不断裂变,他们影响到的粉丝量17万,都是有血有肉的产品代言人。
这些粉丝代言人也是通过小米的发布会、米粉节、体验店感受到了小米对他们的热爱,进而迸发巨大的商业价值。
此外,对于社群成员人数也要合理控制。著名人类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罗宾邓巴提出过150定律,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50人。精确深入交往的人数是20人,这些由大脑新皮层的应对能力决定,过量的人和信息,是低效的传播,会提高获取信息的成本。
500人的群,基本相当于在管理一个公司了,岗位各司其职,在线上的方式就更难管理过来。
人不在多,活跃有质量就好。
现在,很多明星已经意识到社群经济的厉害,开始逐步与粉丝产生链接,建立社群。而企业也逐渐认识到社群营销的重要性,纷纷招募社群营销官,可见未来社群经济很重要。
你若喜欢,欢迎关注君莫。
举报/反馈

君莫社群

25获赞 52粉丝
社群矩阵搭建,社群运营干货分享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