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农历二月初二,
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
好年景,春开头,
万物复苏,春天真的来了。
“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
春回大地,万物生长,
蛰伏生物从冬眠中醒来,
传说中的龙也在这天飞翔升天。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二,
往往在雨水、惊蛰、春分期间,
因此又被称为“春耕节”,
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人们迎龙求雨,祈盼丰收。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民间风俗认为,在这一天理发,
可以鸿运当头、福星高照,
因此,每逢这一天,
理发店往往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民间还会祭祀龙神,
举行舞龙、祭社等多种活动,
期望新的一年,
在大自然的荫护下再获丰收。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描写过,
二月二这一天的春景。
二月二日江上行
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
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
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
更作风檐夜雨声
宋代诗人王庭珪,
选择在这一天出郊游玩。
日头欲出未出时
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
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
麦陇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
呼儿吹笛跨牛归
宋代诗人张耒,
又是另一番感悟。
久将菘芥芼南羹
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
一畦春水辘轳声
“龙抬头”,好兆头,
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季节里,
许下美好的愿望吧,
提振自己的精神头,
让好运,从这头直到那头。
天津人二月二很讲究
对于“二月二”,天津的民俗活动有:“引龙回,进家宅;祛百病,敲炕沿;吃焖子,炒合菜;剃龙头,福气来;忌针线,挺泰嗐;合家欢乐庆新春,接回出阁的姑奶奶。”
引龙回
关于天津在二月二的民俗活动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的《天津卫志》中。《天津卫志》中记述,每当农历二月二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引龙”。所谓引龙就是以河边或者水井旁边为起点,用谷糠撒在行进的路上,一直撒到家门口。这么做就是希望能够把龙一路引回家,让龙能庇佑一家人风调雨顺。
画“粮仓”
天津农村还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旧时,农民在“二月二”早晨,好在打谷场或院子里用谷糠画“粮仓”,先画出尖尖的仓顶,再画个鼓鼓的仓肚,然后画仓门,在仓门外再画个梯子形状,画好后抓些五谷杂粮放在“粮仓”里,然后在上边盖上木板或席子,以防鸡、鸟觅食,祈求新的一年里龙王保佑,五谷丰登,粮仓满囤。
齐呼龙抬头
在大沽口海边的渔民,到了二月初二,不分男女老少,都集中在大沽白龙庙,举办白龙会。身强力壮的渔民们在鼓乐及喝彩声中,把一条几丈长的白色巨龙耍起来,然后男女老少齐喊“龙抬头”,相传这时渤海龙王最小的儿子小白龙便抬起龙头和他想念的乡亲们见上一面。
接“姑奶奶”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剃龙头
二月二“龙抬头”,这是天津人剃头的日子,因旧俗中有一说:“正月不剃头,正月剃头死舅舅”。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劝人在春节前把个人卫生做好,不要等到正月。 而且过去剃头的师傅许多是宝坁人,一年忙到头,得赶回老家过大年。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借龙抬头这一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因此,每逢二月初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天津人一定要吃焖子
除了剃头剪发,二月初二还是一个美食节令,全国各地民俗吃食多带个“龙”字,比如吃饺子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面条叫食“龙须”,吃油糕叫吃“龙胆”,吃馄饨叫吃“龙眼”,吃烧饼叫“吃龙舌头”,吃馒头叫“吃龙蛋”等。吃煎焖子的习俗尤其在咱天津流行,寓意“煎龙麟”。
“吃龙鳞”实际上是和“引龙”连在一起的。“通过‘引龙’,老百姓觉得已经把龙引回家,而‘吃龙鳞’意义就是引回家的龙现身了,吃掉它身上掉下的龙鳞,也是取希望得到龙身上的福瑞之意。”
海河传媒中心今晚报事业部出品来源:人民日报、天津广播编辑:涂欣
举报/反馈

今晚报

2.2万获赞 2.1万粉丝
专注新闻、时政、民生、热点发布
《今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