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地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纬度低,日照长,气候湿润,这里种植中药材白及,一年四季都能生长。据《本草纲目》记载,白及,因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名白及。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部入药成方,能润肺止咳、散瘀止血,当地人也把它称为“美白仙子”。
野生白及资源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人工繁育、种植和产业化,成了热门的生意,先进技术和装备也随着产业发展,被带到了曾经的贫困地区。《深度财经》记者就来到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民利村,了解他们是怎么通过种白及,脱贫致富的。
雪中中药材 一年收入近3万
在民利村,大多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只剩老人和小孩在家,收入很少。村里86户人家,只剩下十多户没有翻建新房了。周元兵家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周元兵家要靠饲养牲畜维持生计,现在家里的地流转给合作社种药材。周元兵和婆婆给合作社打工,再加上合作社给的土地租金,一年有近3万元收入。
生活更好起来了,他们也准备明年修房子了。
2017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有贫困家庭14247户,其中12845户2018年年底实现了脱贫。2019年这里将实现全县脱贫。
周元兵她们在基地打工,每天可以收入80元,采收旺季时,种植基地里有近200人,大部分都是附近村里的妇女和老人。
我们以前傣族的祖祖辈辈都是靠种水稻、甘蔗、蔬菜收入,这个药材我们以前见没有见过,现在我们来这里打工,合作社教我们很多技术,我们学会了,我只是上过小学,我们这些姊妹都是民利村来这里打工的。
——民利村村民 周元兵 云南气候本就四季如春,针叶林、阔叶林、草本植物等在云南景谷地区又形成了清晰的立体植被体系,加上全年温差小、日照时间长、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这让白及在这全年都在生长。
白及的采收一般从8月份持续到年底。立秋之后,云南景谷地区就到了采挖白及的时候。不过,村民们必须赶在冬至之前,完成白及的采挖,冬至之后,白及新的幼芽很快就长出,这样会造成白及块茎的药用含量逐渐减少。
因为要选晴天采挖,周元兵她们每天下地干活,都要做好防晒准备。因为降雨量大,土壤粘度高,采挖后去土比较难,工人们就用竹签撬掉上面的土。
白及的根系强壮,一直延伸到30公分土层下。30多个村民,每天只能完成一亩白及的采挖,每亩可采挖鲜白及近2000公斤。
在现场,种植基地的技术员王立川给村民们演示采挖要领。8年前,王立川跟着父亲从重庆来到云南普洱市,学习种植中药材。在普洱地区,他们种植了近1500亩的白及中药材,每年可采挖近500吨的鲜白及。
王立川他们种的白及与普通花白及、黄花白及和小白及有很大区别,这里的白及每片花瓣上都有5道棱。紫色白及花也叫紫兰,属兰花科植物,虽冬季也会开花,但不结子。
基地种植的白及种苗,都是王力川他们通过组培育苗后,才送到育苗棚,一垄地能种4000株白及种苗,7个月之后,幼苗就可以移栽到大田种植,每亩需要近6000株的白及幼苗。
白及植株矮小,压不住杂草,每三个月就需要人工来拔草,这样可以避免白及幼苗伤芽伤根。同时,还要注意病虫害防治。
除此之外,使用黑色遮阳网来防止白及幼苗被暴晒也是必不可少的。育苗棚的温度必须保持在23度,湿度在22%,如果大棚温度低于12摄氏度,白及幼苗就会停止生长,控制大棚恒温,是繁育幼苗的关键。
濒危药材种植 技术是关键 2013年,王力川他们投资200多万元建设的组培繁育中心,有着近2000平方米的中药材种苗组培室。
播种和分苗都要在接种室完成,每个播种瓶里有近80颗种子,60天后,播种瓶中的小苗,还要分别接种到4个成苗瓶里,出苗率能达到85%。
接种室常年温度保持在23摄氏度,湿度控制在45%,每天光照不能少于12个小时,这是白及种苗最佳的生长环境。
白及的种子很小,每个果荚里有近1.5万颗种子。这些种子要在无菌环境下,放入营养液中进行植物组织培养。
白及的种苗繁育大概有三种方式,第一就是种子直播,第二还可以进行块茎的繁殖,第三就是进行组培技术的繁殖。
而如今采用的植物组培技术起源于十九世纪的德国,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进入中国。当时主要用于马铃薯的种苗繁育,二十一世纪初,才逐渐被运于中药材的种子种苗繁育。
每个成苗瓶中有20多株种苗,经过组培繁育4个月后,种苗长出5片叶子,就可以移栽到育苗大棚。每年可以繁育近50万瓶白及种苗。
通过人工光照、恒温度、恒湿环境下,成完植物种子生长、发育和培养的技术,是当今,中药材种植实现规模化、规范化的基础。
组培技术可以解决濒危药材种苗繁育的技术问题,在快速可以实现种苗的商品化供应,满足一些濒危药材的生产。这样的话,就是可以缩短中药材生产的周期,这是它的优势。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王继永 验货、称重、记账。厂区里,工人们正忙着卸货,采收上来的鲜白及,很容易在运输过程中出现霉烂,2300平方米的粗加工厂房,每天可粗加工近100吨的鲜白及,4公斤鲜白及可加工1公斤的白及干品。
一般传统工艺它是用蒸或者煮的这种方式,把它蒸煮至无白芯,而这里采用的微波。
微波熟化设备,是王力川他们去年投资70万元订购生产线,25米长的流水线,可同时放置35个托盘,经过20分钟,持续80摄氏度的微波熟化,白及就像蒸红薯一样被蒸熟,微波熟化设备每小时可粗加工近400公斤白及。
螺纹身、螃蟹腿、白皮细肉,王力川把它称作中药材中的“小猪佩奇”,熟化后的白及,干燥、除须根后,掰开也很有韧性,就能像拔丝山药一样的可以拉出丝,这丝就是白及胶。
挑选后的白及,还要重复8次, 烘干近60小时,每次可加工3.2吨的热泵干燥设备,与微波熟化设备,形成的粗加工流水线,让王力川他们,每年的中药材粗加工量达到500多吨。
多次烘干的白及,才能放入容器中,进行中药材的“发汗”处理。每一个发汗罐可以处理近1吨的中药材白及。
“发汗”就是将鲜药材加热或半干燥后,密闭堆积发热,使药材内部水分向外蒸发,凝结成水珠附着于药材的表面,尤如人体出汗。
这是产地粗加工独有的一种工艺,目的是让水分经过堆码发热过后快速出来便于烘烤。这种方法的最早出现记载于《神农本草经》。
云南属于我国特别传统道地药材产区,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和供应量均位于全国首位。近十年,一些大宗药材如三七、重楼等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关键的种植技术也都有了重大突破。
然而,2018年,全国中药材白及的需求量达到1500吨,产量却不到1100吨。云南的白及产量占全国的70%,巨大的需求缺口,还在吸引技术和资金向当地汇集。如何因地制宜地选对中药材?怎样让更多人学到技术、学好技术?大健康产业发展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难处?......中药材种植助力脱贫攻坚,《深度财经》记者将持续跟踪调查。
举报/反馈

央视财经

627万获赞 373.2万粉丝
价值无处不在!你身边有用的财经新闻!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