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郭小川的“团泊洼”,来到了近在咫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庄——天津市静海区(县)大邱庄。图为大邱庄镇政府的主办公楼,其左前方的办公楼上有“勇于改革,敢为人先”大字,右前方的办公楼上有“艰苦创业,拼搏务实”大字。(王子瑞 摄)
大邱庄镇政府大门对过,人们在等待公交车的到来。天津市西南30公里的大邱庄,原为渤海退海之地,土地多盐碱,粮食产量较低,人称大邱庄为“讨饭村”,并有“宁吃三年糠,有女不嫁大邱庄”心酸民谣。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时任大邱庄大队书记的禹作敏顶着“挖社会主义墙角,抢国有企业饭碗,搞资本主义”的大帽子,带领村民办工厂脱贫。当年,在普通工人月薪仅几十元的当时,通过分红,大邱庄的几百户农民一夜“暴富”了。
1990年,大邱庄建起了一条长约一公里、“仿照香港式样”的“繁华”商业街,可容纳四五百家商户。经营的商品多是从香港等地进口的服装、日用品、化妆品等时髦货、奢侈品或高档消费品。金光闪闪的“香港街”三个大字,是禹作敏亲自手书的,装饰在南北两个街口。当地很多人到香港街买上一两件舶来品,是颇值得自豪的事情。如今“香港街”三字尚在,落款“禹作敏”三个字不知何时已经不见了。
香港街南口的九龙壁,据说大邱庄当年的“庄主”禹作敏,就住在附近智慧园的别墅里。经济的腾飞与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想象不到的好,有村民说“那个时候什么都是发的,连水电都不要钱。”包括房子、车子、子女入学以至医疗等14项福利待遇,被人称为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
香港街南口街中心的花坛环岛,被一圈圈灯笼装饰起来,十分喜庆。大邱庄建村于明朝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当时,明朝为开发中国北部的闲置土地,颁布了移民法规,一些移民便来到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搭起了窝棚,开始了近似“刀耕火种”的落后生活,因当时这里移民以“邱”氏居多,便起名邱家庄,后改名大邱庄。
香港街南口的“红街购物”大楼。解放前的大邱庄村破烂、零散。村庄不大,东一块、西一片,道路坑洼不平,房屋是清一色的土坯房无砖无瓦。村内较富人家有些家庭器具,木器,也包括炊事用具等。更多无家具摆设,穷人屋里是清一色的“四清”(即个墙旮旯)和“四土”(即土墙、土地、土坑、土台子)。
大邱庄镇中心卫生院。1978年至1993年,是大邱庄缔造神话的15年。在这15年间,大邱庄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率先崛起,成为中国老百姓心中顶礼膜拜的“圣地”,被称为“天下第一庄”。
大邱庄的“天津佰亿铝业有限公司”。1992年,大邱庄更投资10亿,建起全国第一个村办工业区,冠称“百亿工业园”。据国家统计局1992年《统计年鉴》显示,大邱庄当年产值达到45.5亿元(约占天津全市11%),利润5.1亿元,成为内地社会总产值、人均收入等多项经济指标高居榜首的“首富之村”。
大邱庄公交站,大楼似乎是在改造。1993年1月,大邱庄的“致富神话”甚至登上了《纽约时报》:“大邱庄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公司。这个村有4400人,却有16辆奔驰轿车和一百多辆进口的豪华小轿车,1990年人均收入3400美元,是全国人均收入的10倍……”
团泊洼环湖路边,远眺大邱庄的企业,红火生产的景象。1993年11月18日,大邱庄撤村建镇,原来的4大集团公司划分为尧舜、万全、津美、津海四个街,其经济亦一度跌入低谷。【《瑞视觉》发布的照片,全部是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人民图片和光明图片签约摄影师的原创作品,欢迎关注、评论、转发或者收藏,盗用必究!如果你身边有奇闻趣事、感人故事或者需要帮助的人,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