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打铁花
文\谭思娟
在民俗的节日里,最热闹、最欢快的当数春节。当人们喝了腊八粥之后,岁月的脚步就迈进了年的门槛,人们忙年,过年,拜年走亲戚。过年了,穿新衣戴新帽,享美味,放鞭炮,烟花爆竹真热闹。过了初十,就又忙着准备过十五了。曾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十五,是年的继续,是年的高潮。到了这一天,秧歌队走街串巷,孩子们跟在秧歌队后面,像飘动的彩云,欢歌笑语不绝于耳。秧歌队里,敲锣的,打鼓的,扭的,唱的,跳的,跑旱船的,猪八戒背媳妇的,真是热闹非凡。然而,你见过正月十五“打铁花”吗?
打铁花,曾经听父亲说过,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记忆中父亲这样说:每年的正月十五,村口的老柳树下就有表演打铁花的,那是走街串巷“补漏锅”的老铁匠和他的两个儿子表演的。老铁匠是从河南逃荒到陕西落户的移民,有一手打铁的好手艺。正月十五这一天,天不黑他们就开始支起炉火,把村里人捐赠来的废铁碎铜放在炉火里烧炼。家家户户都送来鞭炮,图得就是个喜庆热闹。不等大人们搭好梯子,小孩已经爬上树,把鞭炮挂满了树梢。等圆月升起,炉火装满了铁水,看热闹的人们围了一圈又一圈。只见他们父子仨赤膊上阵,头上反扣葫芦瓢,手中的木掀在水桶里蘸湿,抄起鸡蛋一般大的铁水,轮流上扬至柳树,铁水遇到柳枝立刻迸散开来,铁花飞溅,流星如瀑,形成五彩斑斓的火花。此刻,挂在树上的鞭炮遇到火星自燃,噼里啪啦作响,烟花四起,场面恢弘,气势磅礴。听父亲讲述打铁花的根由,仿佛天方夜谭遥不可及,打铁花的故事,从此便在我童年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记忆!也为童年的年味里多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始终不曾见过真正的打铁花,因此,打铁花便在我的印象里逐渐淡忘。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打铁花这一民间艺术突然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让我意外惊喜!
正月十四,夜幕降临,我和朋友在外面吃火锅,听到邻桌的几个人谈论啤酒厂广场有打铁花表演。我兴趣大增,主动与邻桌搭话询问,得知打铁花已经在前一天晚上就结束了,很是失望。
第二天上午,我接梅子的电话,说晚上千渭广场也举办打铁花晚会,邀我去观看。我高兴得不得了,再忙也要一睹为快。晚上,我草草吃了晚饭,便和我家先生步行两公里赶过去,只见广场上已经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站在“人墙”之外,看见广场上空金花飞溅,时而如天女散花一样美丽,时而如烟花四起一样绚烂,时而如火树银花一样璀璨。我费力挤进人群,打铁花的场地上,无数条火龙飞舞,漫天金花绽放。炉火正旺,六个健壮的青年分成三个组,两个人为一组,赤膊表演打铁花,远远地只看见人动花动,花在人中,人在花下,人花共舞!一会儿花团锦簇;一会儿金龙翩跹;一会儿金浪起伏。场面惊艳震撼,蔚为壮观。
一场打铁花的视觉盛宴在元宵节的晚上上演。“花”与“发”谐音,有“打花打花,越打越发”之意。这也象征着事业发达兴旺。据说打铁花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至今有千余年的历史。时过境迁,打铁花曾被眼下盛行的烟花爆竹所取代。多年以后,人们才意识到烟花爆竹会给人们带来环境污染。打铁花无飞尘、无污染,尽善尽美。大街小巷游人满,火树银花不夜天。夜空铁花如流星飞雨、金线抽丝,变化万千,使喜庆的年味锦上添花。
观看打铁花表演,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此刻,我想到了一代又一代打铁花的传承人,是他们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冶炼成火红的铁水,以最美的姿态和情怀,让美丽的夜空温暖了人间。我按动相机快门,定格了一次次瞬间的美丽。
“打铁花”这一民间艺术失而复出,是岁月沉淀之后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是人们幸福安逸生活的诠释。铁花闪过,照亮了一个个开心愉悦的脸庞。浩荡的中华民族之风,永远像铁打的花儿,开放在人们心中。
作者简介:谭思娟 女,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人,宝鸡市散文家协会会员、市职工作协会员。曾有多篇散文见于多种报刊,《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的画卷》发表于省级刊物《悦读》杂志,《渭水河畔诗当歌》发表于《宝鸡日报》,《樱花梦》、《十月酸枣红满坡》等优秀作品被有关媒体结集收录。
(转自宝鸡散文家)
举报/反馈

世间风情

13.4万获赞 8841粉丝
利用新媒体 传播正能量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