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新视角,专注近代战争历史,鉴古知今 ,以史明理
德国装甲部队里的“临时工”——二号坦克
1934 年,因为德国陆军的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迟迟无法完成,当时的德军高层为此事很发愁。为了在短时间内填补德军装甲部队中产生的空白,德军希望各军火商提供一种重量10吨以下轻型坦克来救急,所以德国陆军部提出发展重量 10t,装备 20mm 火炮的装甲车辆的计划 。
1935年后期 MAN公司制造出 10辆后来定型为 PzKpfw II.a1的样车 LAS 100坦克。其后在 1935 年到 1937 年生产了 PzKpfw II.a1/a2/a3/b 型坦克,这 4种型号都是试验用车。这几种型号非常相似,主要的区别在发动机和水冷系统上。1937 年 3 月,新的 c 型 PzKpfw II 坦克被制造出来,这种型号确定了PzKpfw II 坦克的标准型,以后的改进型都是基于 c 型的,c 型一共生产了2000 辆。此后,在 c 型基础上改进的 PzKpfw II.A/B/C 型成为主要的生产型。
二号C型坦克行驶在德国街道上1938-1939 年制造了 PzKpfw II.D/E 型,这两种轻型坦克一般被作为快速车辆装备轻型装甲师。1940-1943 年,在 C 型的基础上又发展了F和G型。所有型号的 PzKpfw II 轻型坦克都装备 20mm 火炮,有两种型号的 20mm 火炮:KwK 30 L/55,KwK 38 L/55。装备非洲军团的 PzKpfw II 都更换了适应于沙漠地区的通风和过滤器系统。1941-1942年还有一些在苏德战场上的 II 型坦克被改装成喷火坦克。
二号F型坦克的车长打开舱盖查看情况
苏德战场上被改装的二号喷火坦克同 I 号坦克一样,II 号坦克首次登场是在西班牙,当时少量的 II 号坦克参战,实战证明,他不是装备了 45mm 火炮的苏联 T-26s的对手。II 号坦克随装甲部队大量使用是在波兰和法国战役中,后又大量在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中使用,在苏联战场中较少看到它的身影。II 号坦克装甲薄,防护能力差,而它的 20mm 火炮也证明对付其他装甲车辆效果不佳。它在战斗中没有能起到太大的作用,但为指挥官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同其它坦克一样,以它的底盘发展一系列变形车如 黄鼠狼 II、Wespe 等。
调运往非洲战场的二号C2型坦克
在东线战场激战中的黄鼠狼II从 1939 年 12 月起,又开始一系列项目发展专门的战场侦察坦克,开发了 VK 901、VK 903、VK 1601、VK 1301 等,但这些项目最终都取消了。作为这些发展的延伸,生产了 Ausf J(VK 1601)和 Ausf H(VK 903)。在 1943 年,7 辆 VK 1601(Ausf J)被装备到东部前线的第 12 装甲师,1944 年,其中一辆被改装为抢救车辆。在 1944/45 年,同样的车辆装备到 116 装甲师的抢修部队。这些设计最终导致了 Panzerspahwagen Ausf L 的出现。Krupp 一直在尝试用 II 号坦克的底盘和部件来设计自行火炮,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用二号坦克底盘改装的“黄蜂”自行火炮部分 II 号坦克在诺曼底战役时仍在服役,甚至服役到了 1945 年。Panzerkampfwagen II 也在德国的一些盟国服役,如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利亚和匈牙利,战后,还有少量在黎巴嫩军队中使用(可能来自罗马利亚)。
II 型坦克 a1、a2、a3 型 产量 75 辆
由于在三号及四号战车尚未大量装备部队以前,德军只能靠一号战车来做人员的训练及执行任务。但是,一号战车实在无法有效的担任各种任务,而且其缺点太多。因此,在 1934 年 6 月,德国兵器局要求 Krupp 和 MAN 公司开发十吨级的战车来作为衔接中型战车的训练车种。于是,代号为 Las 100(Landwirtschaftlicher Schlepper 农业用牵引机)的车体便开始进行研发,而该车要求配备20mm口径的主炮和7.92mm口径的同轴机枪。在 1934 年 7 月,Krupp 先行开发出利用一号战车的车体发展而成的原型车,称之为 LKA 2。不过,该战车只是对车体稍微做了修正以搭载两公分的主炮。到了 1935 年初,比较过各公司的成品之后, MAN厂的原型车的车体较大,动力方面也比较好,于是便雀屏中选。MAN厂获得了底盘的订单,而车体的上部构造和炮塔则交由 D.Benz生产,成为日后的二号战车的预先生产型。
基本上,a1、a2 和 a3 的外型都一样,只有少许的不同;1935 年 10 月初生产了 10 辆的 a1 型,并交由部队进行测试。该型战车装有 Maybach HL57 TR 型的 130 匹马力水冷式引擎,在武装方面则有 2cm KwK30 L/55 型机关炮与 7.92mm MG34 型同轴机枪;至于底盘的部份,左、右边各有三组承载轮,每一组各有两个轮子,并各由一只保护连杆连接着。而后面的十五辆 a1 预定生产型则换装了新型惰轮。全部总共生产了 25 辆。 a2 型于引擎舱及战斗室之间加一个隔板,并将加油口的管线和滤清器重新隔间,使乘员在车内工作时能较为舒适。该车也生产了25 辆;a3 型强化了底盘承载轮及避震簧片的连结基处,共生产了 25 辆。另外,a 型的各型都换装了功率较高的 FuG 5 型无线电机。
II 型坦克 b 型 产量 25 辆
b 型为 a 型的后续生产型,主要是更换了 Maybach HL62 TR 型的 140 匹马力引擎及冷却器,车体也予以延长,并废除 a 型的圆型散热孔而重新设计(主要的识别方式)。另外,再针对底盘进行改进,如强化承载轮、将上部支轮缩小、更换新式主动轮及换装 MAN厂的操控系统等。修改后的 b 型搭配了新设计、有防滑纹的 30 公分宽履带,整体性能因此提升了不少,不过其武装仍然同a型一样。
在街头行驶的二号B型坦克
苏德战场上被击毁的二号B型坦克II 型坦克 C、C1、C2、C3型 产量1113辆
为了方便各位读者阅读,我先在这里说明一下,II 号坦克C型总共有四个型号,分别是II 号C型、II 号C1型、II 号C2型、II 号C3型,这样也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C 型是所有的二号战车预先生产型的最后一型,它与先前的 a、b 两型的不同之处在于承载轮改为左、右两边各五个,并有独立悬架,其尺寸也加宽至 55 公分,而上部支轮亦增加到四个,履带则采用 Kgs 67-300/90 型。这些新修正的样式成为量产型的标准型式。至 1937 年 3 月为止,该型战车生产了 25辆。
在阿登森林中驶向战场的二号C型坦克
二号坦克车长把身子探出以利于观察敌情C1 型为正式量产型的型号,并且沿用 C 型的各项设计,但更换了 ZF 公司的 SSG 46 型变速器,装甲厚度也增加到 1.45 公分,操控装置亦做了进一步的修正,而 C2、C3 型基本上的不同之处只有小幅度的修改。因此,在 C1~C3 型间比较难以判定;C1 型于 1937 年 7月开始生产,C2 型则于 1937 年 12 月开始生产,而 C3 型于 1938 年 6 月开始生产。总计 C~C3 型共生产约 1113 辆。
苏德战场上激战中的二号C1型坦克
搭载着步兵的二号C2型坦克
正在渡河的二号C3型坦克在波兰的战役时,二号战车的脆弱装甲很容易就被波兰军的反战车武器击破。因此,在 1940 年 5 月,纳粹德国当局下令加强二号战车的装甲。于是,二号战车的车体及炮塔都装上了两公分厚的钢板,并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车体完成修改。
II 型坦克 D/E 型 产量 43 辆
D/E 型的发展是为了侦察而研发的,德国兵器局要求 MAN 工厂增加二号战车的速度以适应战场上的侦察任务;该型车体几乎是重新设计。车体的中央部份,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驾驶员及通讯员的位置。而车体前方的观察窗也有两个,均为上下开关式的(和四号战车 B~D 型相同),方便驾驶员与通讯员观察。另外,这两个人可以从车体前方的检修舱门进出。
二号D型坦克的车体几乎是重新设计的D/E 型的底盘采用扭力杆式避震系统,并使用大型的承载轮,左、右两边各有四个承载轮,每个轮子各由两片组成。而主动轮及惰轮为新设计的样式以配合单齿列型 30 公分宽履带(E 型使用橡胶块式履带,类似半履带装甲车使用的那一种),并取消了支轮。再配合 Maybach HL62 TRM 型引擎,时速可达到 50 公里。但是,其整体性能仍然不佳,故在法国的战役以前便全部改装成喷火战车。
二号D型在二号坦克系列独特的承载设计最后,这些战车连同剩余的底盘再度改装为使用 76.2mm口径 PAK(R)反战车炮(ZIS-3 7.62mm反坦克加农炮)的 Marder II(黄鼠狼II型)。
由二号D型坦克底盘改装的黄鼠狼II型该型战车于 1939 年 4 月起生产至 8 月,共计 43 辆。
II 型坦克 F 型 产量 524 辆
由于德军装甲师的急速扩增,加上三号及四号战车的生产缓慢,纳粹德国当局便指示必须重开二号战车的生产线,并要求修改 C型的车体,将加强装甲的部份直接纳入设计之中。其中,车体正面下部的装甲板直接使用 3.5 公分厚的钢板,而车体正面上部的装甲亦改为整片式的,并增加至 3 公分厚;驾驶座的观察窗旁则加装伪装用的金属板来混淆敌人,避免敌人用反战车武器直接对驾驶座射击。再者,驾驶座观察窗更新为上、下两片对开式,关闭时则利用上方的两个小孔进行观察;在车体的后部方面则将通讯员出入口舱盖更新,冷却器检修口舱盖亦改成有散热口的型式,惰轮也予以更新;炮塔正面的装甲厚度增至 3 公分,车长指挥塔(Cupola)也已经成为标准配备。后期型的底盘加装了涡卷式避震器,使底盘更能载重,也更加平稳。
战场上被击毁的二号F型坦克在武装方面,本型战车仍与之前型号相同。
II 型坦克 G 型 产量 12 辆
1938 年,德国兵器局提出九吨级侦察战车的开发案,但其实尚有其它的原型车在测试-为了找出最适合装甲部队使用的车辆,必须开发多种车型以供比较;G 型的车体上部构造及炮塔的研发仍由 D.Benz 公司负责,而研发车体底盘的重任就落在 MAN 公司这边了。
二号G型坦克原型车于 1939 年底完成。该型战车的引擎采用 Maybach HL66P 200 HP 型引擎,最高时速可达 50 公里;车体前方的左、右两边各为通信员及驾驶员,但他们并没有各自的出入口,必须经由炮塔的上方进出;底盘的悬吊系统为扭力杆式,左、右两侧各有五具,提供给五个承载轮使用。而承载轮的样式类似一号战车 C 型,并配置成交错层迭式,(这个在咱们之前一期有讲过,没看过的可以去看一下)可以提供良好的行动能力,使车身更能平稳的行进,但在冬季时却也容易因为积雪结冰而卡住。另外,履带为 36 公分宽的附有防滑纹型式。 不过,该型战车因为不断的进行修改,最后便取消了整个计划。
到 1942 年 2 月为止只制造了 12 辆,也没有它服役的纪录。
II 型坦克 H 型 VK 903 一辆原型车
H 型原本是打算做为 G 型的量产车种。两者的基本外型一样,都将侧面装甲的厚度增加为两公分,而其引擎也采用 Maybach HL66 P型的 200 匹马力引擎,最高时速则提升至 60 公里。于是,MAN 厂在 1941 年时获得了 500 辆的量产订单,但因为行动装置及变速器方面的问题,整个生产计划被取消,只完成了一辆原型车。
二号H型唯一的一辆原型车II 型坦克 M 型 产量 4辆
M 型是将乘员增加到四个人的开发性质的车种,速度上仍然要求像侦察战车一样的高速。因此,MAN 厂将 H 型的底盘及 VK 1303(未来的 L 型)的上部构造及炮塔结合起来做测试,并计划将其搭配五公分口径的主炮。接下来,在 H 型停止生产以后就开始 L 型的生产,并将四辆 M 型全数修改成 L 型。所以,G、H 与 M 型的车体基本上都和 L 型的相同。
被苏联方面缴获的二号M型坦克II 型坦克 J 型 产量 22 辆
J 型主要就是加强了防护力的车种,使它在侦察任务中能有较高的存活率。基本上,它采用与一号战车 F 型相同的设计理念,将正面装甲的厚度增加至 8 公分。另外,驾驶座及通讯员座各有一个和虎一式重战车初期型的相同的观察窗,车体的左、右两边也各有一个圆形的出入口舱门,而底盘则采用与一号战车 F 型相同的行动装置。
在训练场中士兵们与二号J型坦克的合影J 型的引擎和一号战车 F 型同样采用 Maybach HL45 P 型的 150 匹马力引擎,但其最高时速却由于车体过重而只有 31 公里;炮塔为新设计的多角型,并装配 2cm KwK38 L/55 型机关炮及 7.92mm MG34(42)型同轴机枪。该型战车至 1942 年 12 月为止共生产了 22辆,其中有七辆服役于东线战场上的第十二装甲师,其余的则在本土作为训练用途。
II 型坦克 L 型 产量 100 辆
1939 年 4 月 15 日,纳粹德国当局下令开始研发编号为 VK 1303 的车体。之后,MAN 工厂于 1942 年 4 月完成第一辆原型车。经过测试之后,它已达到所要求的性能,并于 1942 年 8 月开始正式量产。原先的订单预计生产 800 辆,前面的一百辆装配两公分口径的主炮,其余的则装配50mm口径的主炮。但最后因为50mm口径的主炮停止生产,L 型最后只制造了一百辆装配两公分口径的主炮的车型以后便停止了后续的生产。
行驶中的二号L型坦克
依旧装备着20mm主炮本型战车设计了一个较大的炮塔,将两公分口径的主炮装配于炮塔的中央,而炮塔的内部则置有车长及炮手。也因为如此,原本是车长一个人担负的炮手及指挥的任务便分了开来,改由车长和炮手各司其职。另外,炮塔的后方设有大型的出入口,主要的功用是做为弹药补给及炮手的出入口。同时,车长及炮手各有一个能作三百六十度旋转的全视角潜望镜,而部份本型战车的炮塔上亦有装置设烟幕弹发射器。到了后期型的炮塔上,后方的出入口修改成较大的样式。
二号L型坦克的内部结构该型战车采用 Maybach HL66 P 型的 200 匹马力引擎,最高时速可达 60 公里。至于武装方面则装配了 2cm KwK38 L/55 型机关炮以及 7.92mm MG34 型同轴机枪,载弹量则为 330 发两公分口径机关炮弹与 2250 发的 7.92 公厘口径机枪子弹。
二号L型坦克1942 年 7 月,本型战车正式采用“L 型”的制式名称,亦称为“Luchs”。该型战车服役于师级装甲侦察大队,东、西部战线上都有它奋战的记录,直到大战结束为止。
PzKpfw II Ausf.b
PzKpfw II Ausf.C
PzKpfw II Ausf.D
PzKpfw II Ausf.F
PzKpfw II Ausf.F指挥坦克
PzKpfw II Ausf.L想了解更多近代战争的相关知识,就快来关注我吧!
本文为战争新视角原创作品。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