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特别感谢“侠女”——徐枫女士出资510万元修复这部中国早期最经典武侠电影之一的《侠女》,能让我们能够以如此好的质观看到这部影片,能使经典重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虽然不是香港武侠片的粉丝,但是听说“侠女”在中国电影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就静下心来观看了这部影片。
整个观影过程中的感觉奇妙无比,整整180分钟,基本上分分钟都带给我不同的观影体验,紧张、兴奋、惊奇、震撼、尤其是最后三十分钟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已经结尾了,然而胡金铨导演又用三十分钟来讲述孽缘的结尾,片子放完,我已然对胡金铨俯首膜拜了。然后这部电影就成为了我爱上的第一部武侠电影。
《侠女》出自《聊斋志异》,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冷静悬疑的气氛、熟练精准的技巧和渗透其中的禅思哲理。原著不过区区几千字,竟被胡金铨导演扩成一部近三小时的鸿篇巨制。剧本的改编应该说非常成功。总的来说《侠女》首先用一种中国山水画风的构图,在横摇和卷轴的铺展下,使广袤的空间被无限延伸,给人一种空灵与飘逸的感觉。
可以说胡金铨导演开创了武侠电影中东方山水的美学艺术,运用一种前后景并置,多重性的空间共存的方法,让人在环境中自由行动。那并不是人影响环境的禅意和哲学,而是人与环境融为一体产生的绝妙场景。这种场景达到了人的出现不突兀,景的出现更加不突兀的境界。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影片中的那蓝天。作为一个在老工业基地出生的,在北京长大的孩子,从来不知道原来天是可以那样蓝的。那万里无云的天空本是浅蓝浅蓝的,像明净的海水,然而蓝色渐渐地加重,越来越蓝,越来越浓,像是湖水在一层层地加深。
《侠女》的开头七分多钟没有一句对白,全是景色渲染与人物动作,外加背景的古琴音乐,好像一切都在蓄势待发,故事也就如此缓缓开始。气氛的营造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开场那十几分钟的戏看了几次都不厌。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就是摄影技术了,时远时近,忽左忽右,高低角度切换之快,镜头伸展变换之速,摄影师好像唯恐观影者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似的,肆意玩弄着镜头。然而一切又是那么的水到渠成,顺其自然,仿佛一切本该就是这个样子的。
除去摄影之外,另一大特色便是配乐了,音效与景色的转变,人物的内心活动都互相映衬着,使观影者仿佛身临其境,琴聲之声,大有喧宾夺主之味。
第一个出现的人物也就是影片中的男主角石隽所扮演的顾省斋。然而在本片中我觉得顾省斋的两次性格转变过于突然,一次是和瞎子躲在庙里,顾省斋不但不镇定反而发声捣乱,完全不符合前面的“隐士”性格铺垫。
而在见到侠女之后,瞬间诸葛亮附身,还在关键时刻让侠女不要妇人之仁,杀死仇敌。貌似此二人中顾省斋才更是有妇人之仁的性格吧。随后侠女消失,顾省斋再次犯二。
顾省斋这个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就是,在大战结束之后,虽然旁边没有任何人,但是他还是一一揭秘,在揭秘时那疯癫而又有些狂傲的笑,就像“范进中举”时的笑一样,实在很难不给人留下深刻影响。
也许他是在骄傲着自己的大智慧和当初的选择——有这样的智慧也不愿为这样的朝廷做事的隐者之路。随即就是顾省斋发现自己的周围满是尸体时的恐惧,再次形成鲜明对比。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是《侠女》中石隽所扮演的角色顾省斋,在片中借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名言表达自己心境的台词,而石隽表示,顾省斋可以看做胡金铨本人的形象投射。我想也许这恰恰证明到了导演的内心,可犯二,可诸葛。
说起胡金铨,胡金铨导演创作了这部中国武侠电影史上开宗立派的武侠电影——侠女第一次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它标志着中国电影打入了世界电影市场。该片在1975年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综合技术大奖,从布景、服饰服装,到大量运用镜头支持下的场面调度,动作设计等等都是教科书级别的。
首先从布景方面,更是达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据说当时拍摄的杨小姐所居住的破落住所,是在拍摄前一年前就已经把场景所需的道具摆放到位,然后让道具在那里放上一年,落满灰尘,达到了胡金铨导演的要求才正式拍摄的。
小到灰尘就是这么的一丝不苟,那么大到街市巷子和荒凉古堡可想而知,就是导演这样的认真程度,才能使得故事中的大多数环境都得以真实还原。
其次,服饰服装更是符合说改写的明朝时期的打扮,使故事更加有代入感。不仅如此这部电影的运动镜头也被后世所效仿。胡金铨导演运用直观并且流畅的镜头交代了男主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古堡探险那一场,更是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奇妙体验。
再说说这部影片的女主角徐枫,在片中一派冷艳而英气凛然,沉默而坚毅果断的神采,与东厂欧阳等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徐枫被当时的影坛称为“冷艳女侠”。在武打上,徐枫效仿了京剧舞台上的武打形式,这当中的京剧元素是沿用胡金铨导演的上一部电影《龙门客栈》中的锣鼓点,显而言之,胡金铨导演对于京剧元素的迷恋程度之深。
回归女主,一开始这女主的长相并不是我这个年代女生所理解的美,但渐渐的由于她的武打场面确实震撼到我,我不禁为她的武戏而拍案叫好。女主的长相是耐看型的,不是那种第一眼就会惊艳到你的美,而是像有故事的人一般,能够将自己的美娓娓道来。
而且越看到后面越会觉得女主有一种男子身上的坚毅不拔之美。我无比喜欢女主,在我的心里,徐枫完全就已经把侠女本身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完全展现了出来,让我更加无比敬佩她。
在视觉效果上,周围四邻一起散布谣言那段,胡金铨更是采用了蒙太奇式的分屏,在当时那个年代来说是可以说是很前卫。再后来的小高潮的装神弄鬼更是动静拿捏,音效与漆黑环境相结合使人看到了属于聊斋的鬼魅,让人的肾上腺素保持平稳升高。
整部电影的情节谲诡,意境高远,竹林一战堪称经典啊!那是一个没有替身、没有威亚、武侠还属于文艺片的年代...其中的的竹林打斗一段已经成为武侠片中的无上经典,俊逸洒脱,飘然曼妙,节奏缓急有致,构图优美考究,富于天人合一的韵味,阳光穿过竹林,更是营造一种东方的传统美学意蕴。
而且在竹林里进行武打等运动镜头的拍摄是很难的,特别是在电脑特效还没出现的七十年代初,其艰难可想而知。徐克、吴宇森等导演更是在今天的《卧虎藏龙》《十面埋伏》等影片中都不约而同都对这一神来之笔致敬。
最后大漠一战,在我看来是关键性的一战,与之前的竹林一战的场景布局形成强烈对比,一片空旷荒凉的沙漠和几堆小土丘,最出彩的便是那金黄的太阳,再无竹林那赏心悦目的绿色。在竹林那是功夫上的较量,通过刀与剑之间碰撞的声音来展现,而现在确是心与心之间的撞击。
慧圆大师名重禅林,因未能断弃江湖俗念。巧遇出逃的杨慧贞,帮助其摆脱东厂的追捕并授其武艺。在树林之战中,慧圆以慈悲为怀,不愿伤许显纯,屡屡退让,许使奸计重伤慧圆。当他缓缓走向山顶,太阳的光辉与他的头影相重合,形成了一尊佛像的光辉,许显纯仰视着他,被他的佛光灼伤了眼睛,产生了幻觉,杀掉了与他同伙。
最后慧圆的定坐和他身后的佛光,伴随着音乐效果,那一刻真的让人无比的心生佛意。让小人也闪瞎了眼的佛光,产生了反色效果。当大屏幕上出现了大片大片的红色的时候真的是让人产生了庄严而敬畏的心。最后的超凡入圣讲究禅意,是影片最终的升华。
观影结束后,我还沉浸在佛光、竹林之战、“范进中举”、无忧无虑的蓝天、白云飘飘的水墨画之中久久无法忘怀。沉浸在胡金铨导演营造的那个虚无缥缈的武侠、佛与禅的世界里走不出来,我认为文字永远也无法说尽这部神作的绝妙。
如此禅意,如此纯粹。原著的精髓,加以精致的镜头语言演绎,堪称真正的武侠电影。过慢的节奏在我的眼中也是诗意的象征,剪辑流畅又不失古典味道。古诗词的意境,也有西方的悬疑故事,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