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一部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火,该剧改编自作家关心则乱的同名小说。通过官宦家庭少女明兰的成长、爱情、婚姻故事,讲述了一段由闺阁少女成为后门主母的故事,背后牵连着一个家宅的兴荣以及在古代礼仪制度下,一位女性的传奇奋斗史。
在剧中,无论是称呼还是服饰都十分的吸引观众,相信大家都十分好奇。剧里的顾延烨、盛明兰,这些人在历史上有可参考的背景吗?此剧的历史背景如何?发生在哪个朝代?盛明兰等有没有历史原型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历史背景:
从剧集来看,此剧的背景偏向于北宋时期,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看出来。
第一点,当盛家大姐婚宴之时,顾廷烨无意中看到盛家少爷掉落的地图,他十分关心国家大事,说道:“若不夺回燕云十六州,我朝后患无穷。”而盛家少爷则冷笑一声并嘲讽他:“若东京人人像你一样,招猫逗狗,不务正业的,要夺回燕云十六州,根本是痴人说梦。”
这短对话中出现的燕云十六州和东京就已经可以看出是北宋的朝代背景。燕云十六州位于现在的天津、北京、河北以及山西的北部地区,这些地方在现代是国家重地,在古代亦是,相当于中原和北方游牧民族间的屏障。
后唐灭国后,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中原从此命门大开,特别对于常年遭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北宋来说,燕云十六州是首要收复重地,是北宋的命脉。而东京,则是北宋建立初期,沿五代旧制设立的国都,称为东京汴梁。
第二点,是从剧中提到的战役看出来的。北宋初年有一场重要战役,名为高粱河之战,为夺取幽州(今北京),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没想到却被辽国击败在高粱河。而剧中王大娘子就曾跟老太太提到:“您要是挂帅,那高粱河早就不是别人的了。”这一句就明显表明了他们所处年代即是北宋中期,且是高粱河战役之后。
第三点,从称谓来看。剧中频繁出现大娘子、小娘子等称谓,这些称谓都是北宋较为常用的,宋人正妻被称作大娘子,宠妾则称为小娘子,盛明兰都不能直接称呼自己亲母为母亲,而是称为小娘,十足体现了家族等级的严格划分。
还有通判和学究这个两个职业。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管制,创设了“通判”一职,职权是辅佐郡政,类似于现代的中央特派员,主要负责监察。
学究则是宋朝对老师的称呼,古装剧中,称呼教书老师最常见的就是夫子,先生,很少见剧中用“学究”这个词儿。
“学究”最早起源于唐朝,是科举考试中的一门独立科目名,叫做“学究一经”,北宋开始简称为“学究”,并开始用它代指“读书人”和“私塾教师”。盛明兰管自己的老师叫“学究”,也可看出宋朝社会的味道。
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剧中对皇帝的称谓“官家”,称皇帝为官家的只有宋朝,在水浒传这部讲述宋朝故事的书里,人们就将皇帝唤作赵官家。
第四点,从服饰来看。北宋和南宋的服饰虽然繁琐多变,但是直领和对襟就可以说是最能代表宋朝服饰的特点了,剧里无论是公子还是娘子,小贩还是富翁,都穿着这种衣服。
顾廷烨和盛明兰结婚的时候,他们的婚礼服是红绿配,红配绿的婚服习俗是从唐朝开始的,到宋朝时承接唐制,也是大红配大绿,除了裁剪上面有些不同,款式倒也相差不远。
第五点,还有一个关于茶的小细节,有一幕是大娘子和老太太在屋里说话的时候,一旁的仆人在帮忙“点茶”,点茶是宋朝一种特别的煮茶方式。
先将茶叶研磨成粉状,先用热水淋一遍茶盏之后再倒出,称作“温盏”;然后将茶末放在茶盏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膏状,称为“调膏”;然后再加入沸水回环,用茶筅搅动进行“点茶”,使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如此,一碗白白的“点茶”就完成了。
最后,《知否》这部剧里还出现了好几幕《清明上河图》的还原画面,《清明上河图》是描述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以上这些细节都指向《知否》的朝代背景是宋朝(北宋)!
人物历史原型
盛明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千古名词,作者是李清照。大家都知道,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他们的爱情刻骨铭心,深受后人的赞颂。李清照曾在丈夫赵明诚死后,写下了很多名词,诸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中的女主角盛明兰,她的历史原型和李清照最为想象,而顾延烨更像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
众所周知,李清照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末年。彼时金国的女真人在靖康年间,攻破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俘虏了北宋的徽宗钦宗二帝北上,北宋由此灭亡。天下大乱,南宋的兵荒马乱使得李清照的一生中大半时光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
虽然盛明兰和顾延烨都是虚构的历史人物,但如果真要拿个历史原型做对比的话,李清照再适合不过了。况且李清照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女作家,深受后世的喜爱。
兖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历史背景定位于北宋,而剧中那个广施仁政,贤德仁慈的老皇帝,据考证,对应的应该就是历史上的宋仁宗赵祯。历史上宋仁宗不是没有儿子,而是跟剧中一样,有过儿子,但是儿子刚出生不久就夭折了,所以他只能从皇亲宗室中选择未来的储君。
最后东宫之位花落谁家,《知否知否》中一直是兖王和邕王在明争暗斗。兖王的优势就是年纪较长,在朝堂之中的声望也比较高,而邕王胜在子嗣较多,如果将来他继承了皇位,不需要为下一代储君的选择而烦恼。所以大家早就认定了将来的储君必定会从这两人之中诞生。
不过查阅了北宋历史,发现宋仁宗时期的王爷有温王、长王、信王,唯独没有兖王,所以兖王应该是《知否知否》为了突显皇位之争而虚构出来的。剧中兖王后来因为沉不住气,还发动了一场政变,想要逼宫夺权。不光兖王是虚构的,这场叛乱北宋历史上其实也没有。
《知否知否》原著小说中为兖王所发动的这场政变取名为申辰之乱,申辰之乱中兖王妄图效仿昔日的李世民,在政变中,他逼着老皇帝在诏书上签字,把皇位让给他。但是申辰之乱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因为在这场皇权之争中,一直默默无闻的小透明赵宗全,得到了老皇帝的传位密诏,与顾廷烨等人入京勤王,最后也是他登上了皇位,而发动政变的兖王也因兵败而死。
举报/反馈

史料今说

98获赞 17粉丝
用最简的话说最真的史,揭秘历史上的那些事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