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由于御寒保暖条件简陋,寒冬在等待的过程中变得无比漫长,人民发明了“数九”的方法在难熬的寒冬中用于消遣。
从明代开始,出现了几种《九九消寒图》,人们一天一天数过这八十一天,表达一种迎春的殷殷心意。
《 用温柔的方式数九 》
在几种方式的《九九消寒图》中,最数画梅图是最普及大众和温柔风雅的。他们在冬至的这一天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九瓣,共九九八十一瓣。
每朵梅花代表一个九,每瓣代表一天,每日佳人早起梳妆,用胭脂点染一瓣,天气不同,染法各异。
上点阴,下点晴,左点雨,右点风,下雪点当中。
九朵染尽,漫长的寒冬已经过去。九尽春深,便是九九艳阳天了 。
《 天气阴晴的“日历” 》
在《九九消寒图》中除了点染素梅的方式,还有其他几种方式,比如中国古代对九宫格记忆方法来数九。
将宣纸等分为九格,每格用笔帽蘸墨印上九个圆圈,每天填充一个圆圈,填充的方法根据天气决定,填充规则通常为: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这种图形版本的九九消寒图简单易行,人们寄希望于通过它来预卜下一年的丰收和欠灾。其实物幸亏还零散地有所保存。
《 用文字数九词 》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九字每字九划共九九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也称作“写九”。
《 古代九九诗词 》
元代杨允孚《滦京杂咏》卷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原注:“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回暖矣。”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图,题‘管城春色’四字于其端。
在冬至之时,不妨你也画一枝素梅,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再待九九艳阳天。
九九消寒
静待春风送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