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日18时10分
日本熊本县发生里氏5.1级地震
当地媒体迅速响应
他们都做了什么?一起来看!
1月3日18时10分
日本熊本县发生里氏5.1级地震
检测到地震波6秒之后
日本国内和全球国际广播电台的屏幕自动播出警报字幕,发出第一报地震紧急报警
第一报发出后10秒
NHK中止新年的娱乐节目,切换成地震应急节目。3秒后,直播镜头即切换直接转向震区熊本县和福冈县,呼吁正在过年吃饭的震区居民注意火灾、保护自己和家人
不到2分钟
报出各地的地震烈度,随后修改为6度
不到3分钟
先是呼吁注意海啸,随后告知没有海啸发生的危险
4分钟后
报出震级为5级地震,随后细报出村镇区级范围的各地的烈度
7分钟后
报出震源深度为10公里,并实况转播现场情况
16分钟后
中央台切换由福冈地方台转播震区现场(机场、核电站、高速道路、市中心)的画面
20分钟后
内阁官房长官召开记者发布会,说明灾情和中央政府相关应急处置情况
18时40分左右
福冈地方台的直升机开始在灾区上空进行实况直播。NHK开始转播地方台进行灾情采访的画面
19时
NHK停播一般新闻节目,直接播放地震灾情
19时30分
播放正常节目
20时
内阁官房长官召开第二次记者发布会
20时10分
气象厅召开记者发布会
20时45分
NHK开始了时长15分钟的专题新闻节目,主要播报气象厅新闻发布会的情况。NHK还邀请了专家分析地震特点和群众需要注意的事项
虽然地震发生在新年假期,但是媒体反应十分迅速。无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整体运作非常有序、配合密切,而且报道内容非常的全面、系统,起到了安定民心、政府主导新闻传播的作用。
根据日本《气象业务法》和《放送法》的应急业务规定,NHK(日本广播协会)作为全国性公共媒体机构,与日本气象厅实时连接的全国地震紧急速报系统立刻启动,在检测到地震波6秒之后,自动在日本国内和全球国际广播电台的屏幕上播出警报字幕,发出地震紧急报警第一报。
在第一报发出后的10秒内,NHK立刻中止新年的娱乐节目,切换成地震应急节目。3秒后,直播镜头切换,直接转向震区熊本县和福冈县,呼吁正在过年吃饭的震区居民注意火灾、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到2分钟即报出各地地震烈度,随后修改为6度。不到3分钟,NHK先是呼吁震区居民注意海啸,随后告知没有海啸发生的危险。4分钟后报出震级为5级地震,随后细报出各村镇区城范围的烈度。7分钟后报出震源深度为10公里,并实况转播现场情况。NHK大约每10分钟呼叫一次,提醒震区居民注意安全、冷静和相互帮助。16分钟后,NHK的中央台切换由福冈地方台转播震区现场(机场、核电站、高速道路、市中心)的画面。20分钟后,内阁官房长官召开记者招待会,说明灾情以及中央政府相关课长(相当于我国的处级干部)正在应急处置的情况。到19时黄金节目时间,NHK停播一般新闻节目,直接播放地震灾情。
此外,地震发生后半小时,福冈地方台的直升机开始在灾区上空进行实况直播。NHK开始转播地方台灾情采访的画面,并呼吁震区居民注意安全、特别要对需要帮助的邻居进行帮助。现场探测灾情的直升机直播画面很清晰,连群众在搬东西和车辆追尾画面都看得一清二楚。福冈地方电视台还直播了机场、核电站、高速道路、市中心等重要场所的情况。NHK还立刻与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专家进行电话联系,分析地震情况。NHK通知电视机前的观众,内阁官房长官将在20时召开第二次记者发布会、主管地震方面的气象厅将在20时10分召开记者新闻发布会。19时30分,节目正常播放。
20时45分,NHK开始了时长15分钟的专题新闻节目。节目播放了气象厅新闻发布会的情况,负责地震海啸监视工作的课长(日本中央政府中最有业务能力的处级干部)直截了当地告知全国民众灾情趋势和注意事项,主要内容包括:烈度大的震区有可能出现房屋倒塌并引发地质灾害;为确保安全,不要去危险地区;要注意一周内仍有烈度为6度左右的余震发生;地震后的两三天可能会经常出现强烈摇晃的地震等。官房长官在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上,报告核电站运行正常,生命线无损害,内阁会继续关注。NHK还邀请了国立大学的专家和主管灾害新闻的解说员分析和解说地震特点和群众需要注意的事项。
哪些我们可以学习借鉴
响应机制优势明显
本次地震的媒体应对,展现出日本政府和社会长期应对地震灾害积累的丰富经验。具体分析有以下特点:
政府目标明确,承担主体责任。政府应急管理的过程中,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在应急管理的各个阶段向公众提供必要的相关信息,将人们所面临的危险和威胁明白无误地告诉公众。根据《气象业务法》,气象厅必须对气象、地象(地震只限于地震动)、海啸、波浪及洪水,发出预报和警报。同时,必须努力争取与媒体机构合作,让公众周知。日本政府建立的该项体系,充分认识到媒体对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既需要媒体发布科学的信息,也需要媒体引导正确的舆论。该体系还充分发挥媒体在应急管理中“方向盘”作用,政府的应对以灾情处置和社会稳定为主,内阁和地方衔接有序。同时,政府的业务部门以强有力的技术服务,实时地为媒体提供权威的信息。
媒体应对有序,报道技术水平高。根据《气象业务法》的规定,NHK接到气象厅发出预报和警报后,必须立刻报道播放。NHK根据国家的《灾害对策基本法》,制定了《日本放送协会防灾业务规划》和应急预案,并专门制定了灾时节目编制方针。这个方针包括根据灾害的种类和灾情,编制和播放紧急警报,灾害相关的信息、新闻、告知事项、解说、宣传动员等节目。
媒体是衔接政府和社会的载体。特别是在灾害应对的紧急情况下,媒体、政府应一体化运作。从日本媒体地震应对的过程可以看出,政府机构、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机构、应急专家都与媒体建立了高效的信息传输通道和应急工作机制,使得媒体能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媒体则充分运用自己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对社会的认知、态度和行动进行全面的引导,使舆论朝着有利于灾害应对的方向发展。
地方媒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时间的灾情播报,包括直升机直播,都是地方媒体应对策略的体现。中央台、地方台的转播导播体系也高度配合,这是长期配合工作的体现。
技术优先原则,专家权威解读。日本气象厅在2007年10月1日开始在日本全国使用地震预警系统(日文称为“紧急地震速报”)。“紧急地震速报”是在监测到地震波的数秒至1分钟之内,发出5次到10次的地震主动即将到来的预警信息。这个信息不是预报地震将要发生,而是告诉老百姓地震已经发生了,从震中传过来的主震马上到达,请利用这个时间差做好应对准备。电视、收音机、网络等新闻媒体、政府的防灾无线网络和日本国内四家移动通信公司的移动手机,自动接受“紧急地震速报”发布的信息。
在这次紧急地震速报中,地震仪器检测到地震发生的时间为18时10分29.8秒,4.5秒后发出第一报紧急地震速报,但是没有烈度。6秒后发出第二报,向全国播出测到烈度6度强的信息。
从新闻报道中,笔者还关注到一个细节——“当地时间3日18时10分左右,在熊本县和水町观测到震度6弱(日本标准)的地震,推测震级为里氏5.1级,震源位于该县熊本地区,深度约为10公里。”
这里看出日本地震技术响应与我国的不同,一般都是先对烈度进行测定,然后再进行震级测定。震级和烈度是地震灾害的两大核心参数,震级是自然参数,是反应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而烈度是社会参数,更多是体现承载体的灾害破坏。日本因为国土面积小,检测设备密度高,直接用仪器烈度衡量灾害等级,这与我国先速报震级,事后进行烈度调查评定有较大的不同,这充分体现了其技术优先和灾情处置优先的理念,更利于抗震救灾第一时间的处置。
在监测到地震波后的51.3秒中,“紧急地震速报”一共发出11次,不断地进行修改、完善。此外,在日本尽管铁路公司等企业、国立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地方政府都有强密度的监测台网和仪器,但只有气象厅根据《气象业务法》能够代表国家发表速报信息,其他单位组织都无权发布相关信息。
专家充分参与媒体的响应也体现了技术保障能力方面的优势。众所周知,日本社会对科学技术十分推崇,所以当灾难发生后,我们看到媒体第一时间联系专家学者采访,既是传播最科学权威的信息和解读,也是指导政府救援、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媒体灾害应对的做法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应加快构建新体制下的应急广播体系。我国的应急广播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灾害应对发展而设立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2013年4月22日雅安地震后,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挥协调下,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广播电视台、雅安人民广播电台、芦山县广播电视台联手协作,以调频和短波两种方式三个频率,面向芦山等几个受灾最重的县播出“雅安紧急救援”节目,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家应急广播”为呼号,在突发灾难事件中对灾区民众定向播出的应急频率。之后,国家应急广播平战结合,在灾害风险和灾害预防等方面编播各种节目。
随着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更需要加快新体制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应急管理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2018年12月11日举行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双方进一步强化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合作,坚定树立国家应急信息的权威性,共同推动提高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更好地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双方将在各类事故灾害应急救援信息采集和发布、应急新闻报道团队建设和应急常备物资储备、国内国际应急突发响应和救援现场采访报道、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这一合作是重要的指向,应在此基础上加快地方媒体、大众媒体的应急能力建设,将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纳入全国各城市公共安全及应急管理规划,使媒体向下延伸,发挥实效。
其次应进一步完善应急信息发布机制。抓紧建立高效公开的应急信息发布机制,完善信息发布制度,牢固树立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的观念,树立讲实情说真话、早讲早主动的思想,实现灾害应急过程中政府与大众媒体的良性互动,突破灾害信息发布瓶颈,构建全社会应急信息共享交互系统。同时,立法机关尽快着手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信息公开有法可依,在规范化、法治化轨道上寻求突破。
特别强调要建立应急过程中的信息调控机制,强化舆论控制,确立科学的价值导向,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进行信息发布、解读,形成应急信息的主流声音,营造强大的正面“舆论场”。
再其次是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的“民用力”。中国的信息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何利用新兴媒体及其发布方式,吸引社会民众参与应急管理,是新时代社会应急管理体系重点关注的部分。
现代的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发挥社会公众力量,如利用语音电话、文字短信、移动应用等媒介举报隐患风险和事故灾害等。政府部门通过对这些信息和社会舆情的智能分析,挖掘出潜在风险,获取灾害信息,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这是利用科技手段统筹行政资源、媒体资源和社会力量的重要实践。
最后应提升新闻媒体灾害应对的综合能力。灾害应对综合能力是指新闻媒体机构制定防灾减灾救灾业务规划和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建设应急新闻报道团队,储备应急常备物资,统一定制灾害现场采访的安全制服和标志,编制灾难报道伦理规范等。
此外,值得我国科学界和教育界学习的是,日本政府在中央和地方的国立大学设立防灾技术研究机构,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的专家咨询团队,建立了一套同时为全国和为灾区的科学服务体系。这些专家为当地的防灾委员会或专业委员会的成员。
作者及单位:顾林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5·12”汶川地震灾害应对研究与培训中心;黄闻,四川省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吴雨泽,防灾科技学院
编辑中国应急管理报 新媒体中心 董臣
投稿邮箱:yjgltougao@163.com
举报/反馈

中国应急管理报

55.4万获赞 37.4万粉丝
中国应急管理报官方百家号
中国应急管理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