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外圆”,即是对朋友、同事,及左邻右舍,能宽容温和、平易近人、和气共事。所谓“内方”,即是人格的独立、内心正直、胸怀大义、坚持真理;《菜根谭》中说:“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曾国藩说:“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润,行得通也。”这和老子说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方正但不迂腐,锐利但不伤害别人)都是一个道理。
大千世界,有方有圆,比如桌子是方的,球是圆的,一切都是造物主固定好的,并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有关方圆的人,却是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唐朝名相李泌幼时就有神童之称,他七岁那年,唐玄宗召其进宫。当李泌入宫晋见时,唐玄宗正兴致勃勃地与魏国公张说下棋。唐玄宗想试试他的才能,便示意张说考考他。张说以棋为题问道:“方如棋局;圆如棋子;动如棋活;静如死。你能用方、圆、动、静四字来比喻弈棋的道理吗?”年幼的李泌立即脱口吟道:“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此言一出,惊得张说目瞪口呆。其实,李泌所言的“方如行义,圆如用智”,道出了“外圆内方”的“修行”办法,或许是对“外圆内方”人格意蕴的最好注释。
《菜根谭》上说:“方圆处世。”大家也许会奇怪,方圆只是几何图形,如何成为处世之道?其实这是人们对方圆的人格化演绎。为人处世,无非三种情况,方,圆,或兼而有之。方者,如唐代谏臣魏征;圆者,有乾隆年间和珅之流。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人们心中方者为善,自然那圆者就为恶,然而在充满矛盾的现代社会里,那极其方正之人,往往在社会中碰得头破血流,尚不知做错了什么;而那些圆滑犹如润滑剂之人,看见权贵就逢迎,看见倒霉的人就幸灾乐祸,却不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朝一日那倒霉之人重登高位,却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由此可见,方或圆都只是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却绝对不是为人处世的好方法。方有刚有棱,是把双刃剑,易伤害他人和自己。圆则有柔有韧,尚不可全盘否定。
因此,在如今这样人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方圆结合,刚柔相济,才是最好的处世之道。周总理不正是一个刚柔并济的人吗?他运用此道修身,治国,平天下,赢得世人衷心敬仰,他的外交水平世界各国赞叹不已。
所以方正之人要学会心平气和地看待世界,温和地与人相处,因为凡事物极必反,方正之人的冲动、孤傲、不容置辩,亦可能不为他人所接受,很难与这个社会相融;圆之人,要学会真诚地看待世界,坦诚地与人相处,否则,别人则对其处处疑虑,处处设防,难以和人推心置腹,鱼水相融。只有将方与圆完美地结合,刚与柔灵活地运用,做起事来,才能事半功倍。
黄炎培曾说过:“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而这其中的“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八字是指中国旧时的铜钱 ,中间有方孔,也就是如果认为这是真理,是绝对正确的事,就应该像钱中的方孔那样方正,应该坚持,然而对人的态度,就应和若春风,也就是要“圆”。但是这里所谓的“圆”却不是“圆滑”。在原则上必须要像“秋霜”一样的严肃。在待人处事上,则应该像“春风”那样和气。也就是说“外圆”就是“和若春风”的智慧;“内方”是“肃若秋霜”的原则。或者说“内方”是根基,没有这个前提而只讲“外圆”,最终会流于圆滑世故。那原本是方是扁的坯子,不知要经多少打磨和历练才能造就出圆的外壳,各种滋味席间几位冷暖自知。
三国时期,刘备落难投靠曹操,当时曹操非常真诚的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在衣带诏签名之后,为了防止曹操的谋害,刘备便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注视。
某日,曹操约了刘备饮酒,谈以龙状人,议起谁为世之英雄。刘备从袁术、袁绍、刘表到孙策、张绣都说了一遍,均被曹操一一贬低。
曹操认为英雄的标准应该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便问:“天下谁人当之。”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我。”刘备本想韬光养晦,岂料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匙箸丢落到地上,恰好当时大雨将至,天空雷鸣电闪。曹操问刘备:“为什么把筷子弄掉了?'刘备从容的拾起匙箸,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将自己的惶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劫数。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聪明的。
煮酒论英雄的刘备无疑非常的聪明,他用的就是方圆之术,在曹操的哈哈大笑之中。让自己免去了曹操的猜忌,从而最后如愿的逃脱了虎狼之地。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就更是一个外圆内方的高手了,当年他在五丈原,凭借软磨硬泡的功夫终于拖垮了诸葛亮,一时间权倾一时,功高震主。正因为如此,司马懿的地位引来曹氏家族的猜忌,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干脆装糊涂,以病重为由,长期在家休假,给人一种行将就木的假象。曹氏家族的人依然不放心,决定以慰问病情为名,刺探司马懿的虚实。
司马懿干脆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真的装出一副气息奄奄,病入膏肓的样子,于是曹氏家族的人终于放松了警惕,就在这个时候,司马懿暗中培植党羽,广罗亲信,神不知鬼不觉的掌控军权,后来更是趁机发动“高平陵之变”,几乎将曹家势力一网打尽,自此一举奠定魏国基业。
汉初萧何居功而不自傲,驻守关中,以应刘邦外战之粮草兵力之需。刘邦自称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吾不比萧何。但刘邦征战在外,辅助在内的萧何不免被刘邦所忌惮。但每次萧何都能从容的化险为夷,以消刘邦猜忌之心。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正是他既可身居高位,无征战之功,却能居首功而不为群臣所怨。自身既表现出谨慎谦恭,又故意出现纰漏以减轻自己的威望,避免君主的猜忌,对君主所付之事皆求圆满完成。因此,刘邦对萧何的赞誉可谓实至名归。
年轻时的曾国藩也曾心高气傲,目空一切,甚至在最初攻打太平天国失利时,也曾几度跳河以求忠君。显然,此时的曾国藩处世还没有做到圆通,只求处世方正,认为无胜则败,败则杀身成仁。同时还没修炼到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嗅到圆通之道。随着后来一步步历练,终于悟出了外圆内方的为人处世之道。能从方中看到圆,能在圆中悟到方,达到方与圆完美的结合。所以,后来能攻克南京的是湘军,而不是八旗子弟,和绿营兵。即使后来曾国藩功成名就,甚至有可与大清一绝高下实力,处在十字路口,即使在众人的怂恿下,他也没有动心。因为他知道自己只是一时胜利,真正的胜利是朝廷,一旦自己与朝廷破裂,自己又会成为众矢之的。如果此时自己显得太方,肯定会被朝廷所众臣所排挤。如果自己对朝廷过于圆滑,肯定会被朝廷所猜忌。最后,曾国藩既没有听从部属的建议,与朝廷对抗,也没有以功高而威逼朝廷对自己加官进爵,而是主动裁减湘军,免除朝廷对自己的猜忌。因为,一生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曾国藩,忠君、治国才是他最大的抱负,拥兵造反他既没有把握,也与自己的理想相违背。因此,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大原则,组建湘军只是在挽大厦之将倾,而不是另筑一座自己的大厦。在挽救清王朝,征伐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为了能协调各方面事务,自己又必须变得圆通。凭一己之力,是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只有与北京朝廷,各省督抚,甚至对下属将领都能做到圆与方完美的结合,才能使事情圆满解决。曾国藩主动释兵权,获得朝廷的嘉许,并授予一等侯爵,死后谥号“文正”。在268年的大清王朝,能一人身兼此两项殊荣的汉臣也仅此一位而已。曾国藩的外圆内方让他留下了生前身后名。
纪晓岚身处清朝由盛而衰、由治而乱的过渡时期,以天纵之聪明,在复杂多变的封建官场中,随机应变,方圆相济,上得天道,下媚黎民,生前显赫,死后流芳。他传奇般的成功就在于他巧妙地将“方”与“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天理与人欲、品德与才华、生活与事业、为学与为官等一系列看似对立的事物之间高度统一。从方圆的角度来看待纪晓岚的为人处世之道可以发现:
就人际交往而言,纪晓岚认为,一个人与最要好的朋友之间,也有对立面,主要就是根据彼此依赖面大还是对立面大,巧妙地把握“方”与“圆”的转化。
就事业与生活的关系而言,事业宜方,生活宜圆。只有自由自在的人生才能快乐无比,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恬淡自守、清心寡欲是一种高尚的气节,然而过分冷淡避世,则会毫无抱负,无法救助世人,报效天下。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是一种美好的品德,然而过于忙碌苦做,则会丧失人生乐趣,无法陶冶情操。
就思想与行动的关系而言,思想宜方,行动宜圆。人的思想往往与行动有着很多大的距离,思想上考虑成熟的东西有时却无法转化为行动;情感也往往与理智不能和谐,理智上认为正确的,但情感却执拗地与它相抵触。要解决这种矛盾,就要以行动之“圆”助思想之“方”,要善用高尚的思想来提高行动的价值,善用圆滑的行动来落实先进的思想。
就天理与人欲的关系而言,理就在欲中。宋明理学家的一个基本观念,是将天理与人欲视为对立,要体现天理,就必须排斥人欲。纪晓岚认为这无异“以理杀人”,“理者,存乎欲者也。'理者,情之不爽失者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主张以情来治理。他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和魏晋时的知识分子一样,把理论在行为中付诸实践,其放荡与旷达,与阮籍、嵇康有神似之处。
就德与才的关系而言,纪晓岚认为,看其事功。儒家传统,重德而轻才,司马光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曹操心目中“贤”的标准,恰与儒家所持者相反,重才不重德。曹氏认为有德行的人,未必能进取;能进取的,未必有德行。纪晓岚认为:既有德行中的伟人,也有功业中的伟人,汉、唐英雄,于德行虽有亏,但他们创造了历史,影响了人类的命运,我们不应该忽视其伟大之处。
就学与为官的关系而言,做学问要方,做官要圆。做官与做学问并不矛盾,方圆相济,相得益彰。纪晓岚不仅在学术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仕途上也是志得意满。这与他善于运用方圆之道是分不开的。
人生天地间,为人处世,是一门微妙又极其深奥的学问。有的人可游刃有余,轻车熟路的回旋于各色各样的人之间,有的人却难以让自己融入到交流的圈子之中;有的人甚至是一言一行皆让身边的人唯恐避之不及。因此,人不可太过于方方正正,棱角分明,浑身如刺,最后,既弄得自己头破血流,也会让别人满身皆伤。但,同样不应过于圆滑世故,玲珑八面,甚是如墙头草一般,这样的结局只能是众叛亲离,风光过后,也只能孤苦伶仃度此余生。
为人处世力求外圆内方,事事方能皆可圆满。既能圆融通达,又不失自己的原则,做到能屈能伸,以求事可圆满,又留有后路,不置自己于死地。置之死地而后生,是每个人都存有的希望,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所以,要把自己修炼的外圆内方,既要设法把事情做得圆满,又要为自己留有后路。为人处世,方圆结合,才能立于世,站稳脚。
有的人把方看成一种性格,把圆看成一种智慧。方正的性格固然重要,但缺乏圆融的智慧,也会使人处处碰壁,无路可走。但如果能做到刚柔并济,适时而为,那可能会事半功倍,既能把事情效率地完成,又能圆满地完成,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方以不变应万变,圆以万变应不变。但事情总是处在千变万化之中,反复无常。有圆无方则会失去原则,飘忽不定,有方无圆则会故步自封,陈旧保守。因此,做人应该外圆内方,做事应该刚柔并济,事事才能做到圆满。
外圆内方,事事皆求圆满,虽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但处世之人无不心向往之,力所追之。方与圆的完美结合,既是一种心性上的修养,又是一种行动上的升华。
举报/反馈

观象斋主人

3005获赞 1985粉丝
专注周易文化,国学应用
职业培训师,文化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