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8日消息 (记者景明 朱敏)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万众瞩目中,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从国家主席习近平手中接过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证书。这是共和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奖励,那一刻,人民大会堂掌声如潮,为这位82岁高龄的“铸盾先锋”响起。他就是钱七虎,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防护工程科技创新的引领者,防护工程和岩石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他用毕生心血,为我国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立下了不朽功勋。
中等身材,背部笔直,这位肩戴将星的82岁老人走路不带一丝蹒跚;头发花白,八字眉却依然乌黑遒劲,目光坚毅而清澈。这位把岩石力学和防护工程研究到骨子里的科学家,让记者想起被称为“一个人的战斗力顶上五个师”的另一位钱姓科学家钱学森。钱七虎说起防护工程专注严谨,听妻子说起生活的点滴,他又慈祥的像一位邻家大伯。
在位于南京紫金山下的陆军工程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82岁的钱七虎院士仍然奋战在科研前沿,频繁在南京北京间通勤,带领科研团队讨论课题,看新闻,健身占据了他每日的大部分业余时间。他还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木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等学术职务,现在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学科》主编。奋斗一甲子,铸盾60年,他的身份首先是个军人。钱七虎17岁入伍,18岁入党,从事防护工程理论研究,一直到今天。他说:“武器就是矛,防护工程就是盾。我们的防护工程就是要抗击炮弹、炸弹、原子弹、氢弹打击,抗击它的是国防人防工程。我国的战略是积极防御战略,不打第一枪,所以防护工程更加重要。过去是我们国家积极防御战略的重要基石,现在是我国核心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城市里有大量的人防工程,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总的来讲这就是防护工程。”
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时,钱七虎出生逃难的路上,新旧两个社会的对比,使他从小立下了报国之志。1954年,17岁的钱七虎被选拔保送到哈军工学习,1961年钱七虎被选派到前苏联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深造,期间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沐浴党恩,奠定了他矢志报国的初心。“我的经历就说明了完全是党的培养、国家的培养,人民的培养,都是人民供出来的,对不对?助学金是人民的钱,到苏联以前,老红军跟我讲,我们中国很多人吃不饱,你们一个留学生要多少金条给你们。”
1965年,钱七虎学成回国,开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防护工程教学科研工作。上世纪60年代,钱七虎敢为人先,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套空中核爆炸压力模拟器;设计了当时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飞机洞库防护门,相关成果被列入国家规范,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进入新世纪,钱七虎致力于深部掩体中爆炸效应理论的开创性研究,有效解决了我国抗钻地核武器工程防护结构设计施工等系列重大难题,实现了我国深地下防护工程建设整体科学技术水平的突破。陆军工程大学校长王金龙评价:“钱院士是一名始终紧盯战场,思谋打赢的革命军人。他始终瞄准战场,心系打赢,以知识报国科技强军为己任,矢志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
作为多个国家重大工程的专家组成员,钱七虎在港珠澳大桥、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地下施工盾构机国产化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他还进行了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先后参与组织编制了20多个重点设防城市的地下空间规划。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陈志龙表示,钱七虎院士的人防理念,事实上已经渗透到居民住宅,地铁线路等,和我们很多人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他是一个战略科学家,我国地铁建设兼顾人防是钱院士提出来的,现在全国各地地铁都是设防的,这与钱院士的积极推动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我国建设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体系完备的“地下钢铁长城”,对保障国防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钱七虎将一生中的大量时间奉献给我国防护工程建设事业,却牺牲了陪伴家人的光阴。为了国防事业,他与妻子分居两地16年;为了编写教材,他没时间辅导孩子高考;桃李满天下的他,自己的儿子却没有考上好大学。钱七虎夫人袁晖“埋怨”里带着心疼:“我两个孩子,老二男孩子要高考的时候,他没有时间去辅导孩子。所以孩子考试没考好,只上了大专。有时候说起来,也觉得亏欠孩子。他对工作非常认真。上世纪70年代初,他到清华大学帮助编写教材,由于长期劳累,犯了严重痔疮,椅子没法坐,就趴在床上来,直到写完教材后才去做了手术。他平时很少考虑个人的东西,总是工作看的比什么都重。”
面对个人的失去,钱七虎却说“唯有献身党的事业,方能报答党的恩情”。他和研究团队要适应国家国防事业和发展需要,多做前瞻性的研究,为祖国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继续奋斗。“没有强大的国防,没有强大的人民军队,就没有人民安宁幸福的生活,不会有和平的机遇和环境。我作为军队的一个科学家,要始终把科技强军,作为我毕生的事业,去追求,并为此奋斗一生,这是我的事业所在,也是我的幸福所在。”
举报/反馈

央广网

5090万获赞 455.4万粉丝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央广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