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河北邢台市临西县老官寨倪庄村正经历一场特殊的告别。5天前,该村村民倪万辉及其妻子在开大货车前往西藏送货途中,不幸因缺氧身亡。昨天是两人出殡的日子。亲朋好友、乡里乡亲,以及许许多多奔驰在各地的大货车司机,相约而来,希望能送两人最后一程。作为第一个发现夫妇俩失联并拨打电话报警的人,李艳明对好友的离世,充满了遗憾和难过。常年往返祖国各地的他们,不仅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所面临的焦虑、危险也大致相同。据他介绍,倪万辉前几年曾多次往返青藏公路,均一路平安。他怀疑此次之所以发生意外,可能是因为两人在路上出现了高原反应。
倪万辉曾多次发布前往西藏的途中风景
出门就得几个月 不敢轻易道归期
与倪万辉同为大货车司机的李艳明,是夫妇俩的好友,也是最早发现倪万辉失联并报警求助的人。李艳明介绍,自己就住在倪万辉家邻村,自从开始开大货车,两个人就经常一起拉货一起寻找货源,“我今年35岁,开大货车已经开了19年。小辉比我晚个四五年,一开始认识的时候,我已经在开车了,小辉还在‘跟车’,就是跟着各个司机学。”
在李艳明的印象里,倪万辉是个靠谱、讲义气的人,“做朋友很好”。他介绍,由于老家就业机会有限,做一名大货车司机已经成为大多数男孩子成年后主要的谋生方式,“差不多80%的年轻人都在开大货车。”
在所有大货车司机中,尤以长途运输最为辛苦。“现在老家大部分司机都是跑一天一趟的短途,像我和小辉这样车比较新的,才会考虑跑长途,想着能多赚一点钱。”他介绍,他和倪万辉最常往返在西藏、新疆、四川、重庆、广东等地之间。漫长的距离,使得他们每次出门都要按月计算。和倪万辉一样,李艳明也是两个年幼孩子的父亲,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们的出行安全一直牵挂着家里每个人的心。“出门前从来不敢跟孩子说爸爸啥时候会回来,因为说不准,都是走到哪儿就是哪儿。”
贷款买车跑长途 货源都靠自己找
李艳明说,自己和倪万辉都没有专职工作的物流公司,每次运什么、往哪运,都得靠自己联系。为了方便大家交流信息,“像是哪最近有货啊,哪儿运费高之类的”,他们还专门设立了微信群。但货源的杂乱使得他们并非每一次都能结伴出行,“有时候就自己走,有时候遇到了就大家一起出发。”
促使他们每次鼓足勇气离开家人、踏上长途的,是长途运输相对较高的运费。“像往返西藏和四川的话,主要就是运百货。干得好的话,一个月大概能挣3万,平常可能就2万多。”但这并不全是他们的收入,为了买辆足以支持长距离运输的货车,他们每个月需要支付1万多的分期贷款,“算上路上其他花费,到手最多也就1万吧。”
电话不通有蹊跷 好友报警憾已迟
李艳明介绍,过去两年倪万辉和自己都曾多次往返青藏公路,“出事这次是他2018年第一次开青藏线,也是他老婆第一次上青藏。”他介绍,一般上高原时,司机们都不会带老婆,“因为青藏线特别苦,所以一般不带;想去南方有些省份的时候,就会带上老婆,两个人彼此有个照应。”据他回忆,26日晚8点40分左右,自己曾与倪万辉打过一通电话。电话大概持续了一分多钟,倪万辉那边一切正常,说是正在五道梁吃饭,休息一晚后会继续出发,预计第二天就能抵达拉萨。彼时李艳明也正在驾车前往拉萨,两人还约好次日在拉萨集合。
“27日早上8点多,我又打了一次电话,打不通,当时我还没有他老婆的手机号,专门又问了其他朋友。10点多,又给他老婆打了电话,也是关机。”熟悉青藏公路的李艳明顿时悬起了心。
他说,青藏公路上缺氧是常有的事,大家也早已习以为常。相比之下,高原反应却是谁也无法预料的意外。“我们有个群,会随时更新路况什么的。去年6月份,群里有网友发消息说,那曲附近有一辆车失联了,正好我当时经过那曲,就去帮忙找。找到时,司机因为出现高原反应已经‘睡’了过去,我和两个分别来自陕西、甘肃的同行,赶紧把人救了下来。再迟一点,可能人也没了。”因此,李艳明第一时间打电话报了警,寻求帮助。遗憾的是,下午1点多,青海曲麻莱县五道梁派出所民警在省道找到倪万辉夫妇时,两人已因严重缺氧、体温过低死亡。“车里肯定都备了氧气,估计是出现了高原反应,吸氧没能缓解。”
在倪万辉曾经活跃过的快手平台上,“别带弟妹去西藏了,赶紧回家吧”“来生不要再开大货车了”“没有结清运费的请自觉结一下,家里孩子还要生活”是粉丝们评论最多的内容。刚刚过了11岁生日没多久的大儿子,穿着孝服在父母灵前守了许久,而年仅两岁的弟弟根本不知道眼前的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
2018年12月31日,邢台市发布通报称,从2019年1月开始,当地民政部门将把两个遗孤纳入救助保障范围,每人每月享受700元生活保障,直至年满18岁。
相关新闻
北京启动建设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让更多人不再“望而却步”
去西藏、青海等高海拔地区进行扶贫工作、旅游、经商等活动,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担心高原反应引起身体不适而对高海拔地区望而却步,有些人因为高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而不得不终止到高海拔地区的工作和活动。
项目位于小汤山医院的样板间,展示着新发明的可穿戴设备
今后,这一问题将得到逐步解决。记者昨日从北京市扶贫援合办获悉,北京将建设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同时在西藏拉萨、青海玉树建设分中心,以对赴高原地区的人群进行行前隐患排查和低压低氧适应性训练、在高原期间持续跟进适应性训练、回京后再进行适应性训练和康复治疗的全过程健康保障。
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初步组建了专家团队,在小汤山医院设置了样板间,安装了智能化高低氧训练仪、头戴式脑氧检测仪、多参数检测仪、便携式心电图仪等设备。一期工程将于201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将成为我国首家针对高原人群的耐低氧适应能力研究康复中心。
据介绍,高原反应的专业性诊断、出发前的适应性训练以及返回平原后的康复尤为重要,但过去北京市缺乏这样的专业机构。为落实2018年北京市扶贫协作推进会暨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关于推进“六大中心”建设的要求,切实关心爱护援派干部人才,向北京市派往高原地区的援派干部人才提供科学有效的全过程健康保障,助力改善高原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状,促进北京与高原地区的交流交往,北京市扶贫援合办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卫生计生委、市财政局、市医管局等部门,组织宣武医院、小汤山医院等医疗单位,将共同推进北京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项目建设。
由于高原地区特殊的低压低氧环境,高原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因为高原的影响导致呼吸、心血管和脑血管等类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平原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普遍。肺水肿、心脑血管病等急性高原疾病频发也成为阻碍高原经济社会发展和开展对外交流交往的重要原因。北京市自1994年开展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2010年对口支援青海省玉树州以来,已累计派出近千名援藏援青干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进入藏区工作。高原地区独特的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对援派干部人才身体健康带来一定影响。
多年来,援受两地领导多次提出要解决困扰高原干部群众的高原病问题。许多部门和医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尝试,但总体上缺乏专业的研究、康复、治疗为一体的机构,没有形成系统的解决方案。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医疗设备水平的进步和中医药、藏医药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对高原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条件日趋成熟。特别是宣武医院在低氧/缺血适应的基础、临床与转化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开展学术合作,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在高原低氧医学领域合作开展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小汤山医院在援派干部人才健康管理、健康体检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和大量健康数据,实施北京市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项目时机已经成熟。
项目坚持“安全第一、科技创新”的理念,科学规划设置项目功能,建设将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采取“1+1+2”的模式推进,即北京市扶贫援合办牵头成立项目建设工作组,整合卫生计生委、财政局、医管局等相关部门力量,形成一套高效的项目统筹推进机制;由宣武医院牵头,整合北京市各大市属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汇聚国内顶尖高原医学专家及医疗康复专家组成专家组,形成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持团队;在推进项目建设同时,同步在海拔3700米左右的西藏拉萨市人民医院和青海玉树州人民医院建设两个分中心,为项目运行提供前方保障和功能延伸。
来源:综合北青网 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10
举报/反馈

北晚在线

4475万获赞 292.6万粉丝
专注报道您想看的新闻
北京晚报官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