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天介绍了汉代的一些发明,很是感慨于古人的智慧。今天继续介绍在汉代发明(可能不是汉代发明的,而是在汉代被推广)的利用水力服务生产生活的机械——水碓。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北京有个社区叫水碓子,和这个有关吗?
在介绍水碓之前,先来看看这个。小时候家里就用过,但是会更大,要几个人踩在后面才能工作。每到快过年的时候,会做一种食物,将糯米、小米蒸熟,芝麻炒熟后一起放在石臼里舂,然后变成很黏的面团状,冷却定型后切片,用炭火烤着吃,特别香!不过也都是很久以前的回忆了!
虽然看起来是如此简单,但在没有电动机器的时代,其效率还是非常高的。它充分利用了杠杆原理,以人自身的重量下压杆子,然后借助前段自身重量下落,完成舂米的工作。相比用杵在石臼里捣要轻松很多。
水碓和这个舂臼十分类似,但是其动力不是人力,而是通过水轮将水流的力量转化而来的机械动能,从而节省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最早提到水碓的是西汉桓谭的著作《新论》。《太平御览》引桓谭《新论·离车第十一》说:“伏义之制杵臼之利,万民以济。及后世加巧,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又复设机用驴骡、牛马及投水而舂,其利百倍。”这段话大概的意思是伏羲(不知道解释为伏羲是否正确,但古人习惯将很多发明归功于伏羲)发明了杵臼,造福万民;后来人们加以改进,发民了舂臼而效率提高好多倍;再到后来用骡、马以及用水力带动舂臼,效率又极大提高。这里讲的“投水而舂”,就是水碓。
水碓是利用水流力量来自动舂米的机械。以河水流过水车进而转动轮轴,再拨动碓杆上下舂米,利用了水力、杠杆和凸轮的原理。水碓的结构并不复杂,在舂臼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立式水轮提供动力。水轮立于河水急流之上,轮上装有叶片,随着水流而转动。连接水轮的转轴上安装有若干彼此错开的拨板,用以拨动碓杆。随着水轮不停地转动,通过拨板持续间断带动拨杆,从而实现舂臼有节奏地抬起落下,完成舂米的工作,日夜不息,效率非常高。
汉安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尚书仆射虞诩上疏,建议在陇西羌人住地筑河槽、造水碓。从此边远地区遍布“水舂河漕”、“用功省少,军粮饶足”。《古今图书集成》载:“凡水碓,山国之人,居河滨者之所为也,攻稻之法,省人力十倍。”可见在汉代,水碓已经被广泛推广使用。
到了魏晋时期,水碓被进一步改良。晋代杜预造连机碓,可能是一个大水轮驱动数个水碓同时工作。《天工开物》绘有一个水轮带动四个碓的画面。夏允彝《小有天记》记载:“……自高注下,势愈奔激。居民以运轮舂,碓声如桔槔,数十边位,原田幽谷为震。”
到唐以后,水碓用途不再局限于舂捣谷物,大凡需要捣碎之物,如药物、香料、乃至矿石、竹篾纸浆等等,皆可用省力功大的水碓。至今全国仍有不少地方有水碓保留下来。余姚市大隐镇共有水碓56处。据当地老农介绍,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下磨村农民还在用水碓磨蚊香木粉销往上海、宁波等地。
与水碓类似的机械还有水磨,主要用于磨粉。与水碓不同的是,水磨采用卧式水轮,在转轴的另外一段直接连接磨盘,带动石磨工作。其结构主要由上下扇磨盘、转轴、水轮盘和支架构成。上磨盘悬吊于支架上,下磨盘安装在转轴上,转轴另一端装有水轮盘,以水的势能冲转水轮盘,从而带动下磨盘的转动。
所以,水磨一般架空在河道上方,以充分利用水力的力量。至今水磨在很多地方仍然保存完好,能够有效工作。在新疆就有保存比较好的水磨。
也有另外一种水磨采用类似齿轮带动,所用的水轮为立式,这种水磨可能发明的时间要晚很多。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利用水力的各种发明,如水碾等。
水在古代作为唯一可以持续不断提供动力的自然力量,中国人民对其开发利用可谓淋漓尽致。不想再说感叹智慧的话,但几千年来,无数国家兴亡、朝代更替,而中国文明始终传承,与中国人的智慧和实用主义可能是有关系的。所以也坚信中国未来更好的发展,并为人类文明贡献更多智慧!
古代对自然力量的利用,看看这个发明就知道有多厉害!
如何将山那边的水引过来?古人发明“渴乌”轻松解决
东汉时期的这个发明,实现了“水往高处流”
汉朝发明的播种机,直接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好几倍!
举报/反馈

自0开始

7.5万获赞 1.3万粉丝
世界瞬息万变,从零开始,持续学习!
财经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